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14
编号:13723639
西藏盐井传奇(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314
     盐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自人猿揖别,盐便成为人类刻意寻找并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说文解字》解释“盐,卤也,天生白卤,人生白盐”。古罗马时期,戍守边疆的人获取薪金就以盐支付,盐是生活必需品,也象征着特权,代表着流通货币。时至今日,“薪水”一词的英文、拉丁文词根仍保持着与盐的联系。在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博物馆密集的欧洲大陆,盐业博物馆往往是其中的翘楚,所以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有7项盐业景观和57项预备遗产项就不足为奇了。

    在中国,盐不仅满足食用,还能“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盐的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全国古代盐场遗存星罗棋布,盐商会馆灿若云烟。2012年12月,西藏芒康盐井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终结了我国盐文化世界遗产提名缺失的时代。

    千年盐业的“活”景观

    西藏盐井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川、滇交界处,跨澜沧江两岸,行政隶属西藏芒康县,距芒康县城和云南德钦县各110千米。澜沧江自昌都向东南一路狂奔经德钦、维西等云南大部出国境而去,江水为滇西北输送雨水和湿润气流的同时,将青藏高原切割出陡峭的山谷,这些山谷客观上成为古代人们进入高原的通道。“从全面分析民族社会发展的因素看,历史考古学者认为,食盐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诞生区必然具有食盐供应方便的条件”,任乃强先生在《羌族源流探索》一书中大胆而科学地推测出,盐井地区就是远古时期从缅甸循3条横断山脉进入青藏高原的3路猿人中最大一支曾长期驻留的地区,“原因就在于这里有满足人类饮食需要的盐泉,盐泉在昌都县东北,藏名‘察零多’,自古以来就给麻康、察雅、贡觉、同普、囊谦等地区人民供给食盐,从那里流出的河水藏名‘察曲’即盐水之意”。
, 百拇医药
    盐泉形成的咸水带以盐井镇为中心,南北长约25千米,当地人就盐泉垒石掘井,就山坡架木为楼,上复以泥,边高底平,状若水田,故称“盐田”。每年江潮下退时有储卤池,注卤

    其中,靠热风和阳光晒盐。尽管对盐泉利用很早,但至于何时以掘井晒盐的方式加以开采还不大清楚。康熙六十年(1721年),云贵总督的幕僚杜昌丁到此地巡游才注意到盐井,他在日记中写到:“江东岸产白盐,西岸产红盐,四方商贾,多懋迁焉。其取盐之法,不借火力,江两岸岩峻若壁,夷民缘岩构楼,上覆以泥,边高地平,注水于中,日喧风燥,于则成盐,扫贮楼下以待沽。夷名其曰盐田,数田之间有盐窝,状类田而稍深,用以囤积盐水,春暖夏融,江泛井湮。盐户取田泥浸诸其窝以取盐,仍与井水相若。盐楼鳞比数千,岁产緡累巨万。”这一珍贵材料成为汉文典籍中关于盐井的最早记录。

    杜昌丁不仅注意到产盐的方式,还对所产之盐的去向做了详细描述,“东岸产者,粒大而色白,汉人视为上品,康人又不喜之,西岸产者,粒细而色红,康人因其熬茶色佳,乐于购食。两岸每年共产1万余驮,行销巴安、理化、德格、得荣、定乡、稻城各县及察哇龙、门空、滇省中甸等”,足见盐井对周边地区的重大影响。成书约200年后的清宣统年间的《盐井乡土志》从“位置、沿革、疆界、形势 、种族 、风俗 、盐田、喇嘛寺”等角度全面梳理了盐井社会、经济(盐业生产)、文化的发展状况,其中关于“盐田之式,土人于大江西岸层层架木,界以町畦,俨若内地水田,又掘盐池于旁,平时注卤其中,以备夏秋井口淹没时之倾晒”的记载仍可见200余年间盐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延续。
, 百拇医药
    2012年9月,笔者行经盐井,1天中两次来到盐田边。那层层平起的盐田真像哈尼族的梯田,在高原太阳照耀下泛起点点亮光,镜面般的盐池映着天上流动的云朵,流动速度亦如奔腾而去的澜沧江。偶尔几片褐红基色盐田上结晶的花瓣状白盐,和着混红江水中旋出的白浪在山谷中和谐共生,只是少了印象中热闹的劳作场面,不少盐田空旷如也,少许已经废弃。我来回走动,想探个究竟,不觉已大汗淋漓。当峡谷的热风不时将我的汗水凝结成细微的盐粒时,几个身着彩衣的妇女从江边卤井走过来,负重的1米多高的木桶好似顽皮孩童在背上晃动,而她们则步履坚定地将卤水倒入自家的盐田,静待风和日光完成结晶的工作。在闲聊中我了解到,在政府主导收购的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传统采盐因为产量低、成本高、质量差、没有竞争力而面临困境,交通成本的上升使得前来采购盐的周边客户越来越少,盐农的收入一度遭受巨大影响。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尤其是茶马古道的热度增加,慕名到盐井的游客成了这方盐田焕发生命力的新引擎,很多选择放弃这一传统营生的盐户又重新背起了木桶,延续这千年不断的盐业传奇。

    相关链接
, 百拇医药
    截止2012年底,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盐文化的遗产项中,波兰的维耶利奇卡盐矿是自13世纪开始开采、至今仍在不断挖掘的超大盐矿,在深达9层、绵延300千米的盐矿长廊上陈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祭坛和用盐雕刻的塑像,盐矿是中世纪劳动艺术的结晶。法国卢瓦伊文化景观的圭澜地盐田面积最大,盐田通过运河将海水倒灌形成,因其晒盐过程中粉红色的海藻聚生而形成了罕见的胭脂色盐田,景色如梦如幻。秘鲁科斯库城的玛拉斯盐田海

    拔最高,约 4000 米,通过在山坡上修建土石梯田,用管道自然引卤水到盐田吹晒的方式产盐。

    藏地边缘的纳西村落

    从谷底向上回望盐井村,感觉有些目眩,一个来回就需要近两个小时。这里山高坡陡谷深,地形呈“V”型河谷地貌,少量台地及泥石流冲积扇分布于高山峡谷间,村落及耕地位于这些台地与泥石流冲积扇形成的缓坡地上,从上俯瞰盐田宛若是挂在崖壁上一样。见我只是随处走走就气喘吁吁,劳作了大半天的大姐笑了,我问是不是盐井的女人都比男人有力气,所以盐田里大多是女人,她回答纳西女人心细,不会把盐巴弄脏,这样就能卖上好价钱。
, 百拇医药
    下盐井村村落建筑沿台地高低自然分布,214国道从村中经过,房屋新建者居多,保留了平顶方正的藏族风格。虽然很难看到裹着头帕、衣“披星戴月”传统纳西族服饰的当地居民,但这里却是1985年经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的纳西族乡,也是西藏地区唯一的纳西族乡。全乡设一个村委会,在“果岗”“嘎达”“街上”等7个纳西自然村中,纳西人口占总人口的95%。盐井地处川、滇、藏交界地带,历史的不同时期归属不同行政区域管辖:唐初由吐蕃控制,随后又为南诏吞并,“(唐)乾元二年冬十月丙寅,仆固怀恩因吐蕃兵二万……甲申……剑南严武奏收盐井城”,元代由中央设立的“朵甘思宣慰司”管理,明初由政府设立管理西藏的“乌斯藏朵甘卫指挥使司”下设的“磨儿勘招讨司”直属管辖,万历年间被云南丽江木氏土司控制,清初调整为四川巴塘土司管辖,解放后划归芒康县。作为方圆数百千米区域内唯一的食盐产地,不断涌出的盐巴在古代无疑等同于白花花的银两,这样的宝地谁不垂涎呢?难怪《读史方舆纪要》说其“迫临边陲,通道滇蜀,地饶而多盐利,西陲之屏瀚”。, http://www.100md.com(刘小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