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18
编号:13716843
如何远离肉毒菌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318
     新西兰乳制品中查出肉毒菌的新闻,让很多孩子妈妈惊心不已。一方面,洋奶粉“从不出质量安全问题”的信念破灭;另一方面,还有哪些食品可能会被肉毒菌污染,也让消费者担心。

    肉毒菌,外形像梭子一样,也叫肉毒梭菌,全名是“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个“臭名昭著”的食品致病菌。当它旺盛繁殖的时候,会产生一类极毒的致命毒素——肉毒素(botulinum toxin),如果人类误食会导致肉毒素中毒症。肉毒素有7种类型,毒性各不相同,毒害人类的主要是A型和B型。

    要问肉毒素有多毒,要先从砒霜说起。砒霜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毒性极大的物质,但它远比不上氰化钾,而氰化钾又远不比上肉毒素。1微克肉毒素就能使人死亡,如果这样计算,1克肉毒素足以毒死100万人。正因为肉毒素堪称毒药之王,它已经被一些国家开发为生化武器。

    肉毒素的分子能够进入神经细胞,使神经元无法释放神经递质,导致神经元之间的“沟通”发生障碍,信息无法传导,从而出现一系列肌肉麻痹的症状。肉毒素中毒和其他常见食物中毒一样,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自救反应,也有头昏、肌肉无力等表现。肉毒素中毒比较“独特”的症状是眼睑下垂和复视,其他细菌或细菌毒素所造成的食物中毒没有这些症状。如果中毒比较严重,会发生呼吸麻痹而致人死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针对性抗毒素治疗,这种病的病死率超过H7N9病毒感染。
, http://www.100md.com
    肉制品中的肉毒菌

    自古以来,倒在这种毒素下的人不计其数,而且西方人尤其多见。西方人很早就发现,吃肉制品容易发生肉毒素中毒症。Botulinum这个词,就源自于“肉肠”的拉丁文botu

    lus,中文译为“肉毒素”也是这个缘故。因为在几百年前,人们并不知道导致中毒的真正原因,只是模糊知道吃肉肠有中毒死亡的风险。在微生物学逐渐兴起之后,人们才确认这种中毒症状是肉毒菌带来的。

    肉毒菌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土壤及粪便中都能找到这种细菌。这种菌怕酸、怕热,在通气条件良好、氧气充足的地方繁殖力差。它尤其喜欢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比如肉肠、火腿。人的肠道里通风条件不那么好,酸度比较小,肉毒菌也能生存,不过37℃不是它的最佳产毒温度。

    可是人们会问:难道做肉肠和罐头不经过高温杀菌甚至灭菌吗?难道肉毒菌不怕热吗?谢天谢地,这种细菌本身并不耐热,而且肉毒素也不耐热。虽然这种毒素非常毒,但是,它在100℃的温度下,只需煮一两分钟就会失去毒性。但问题是很多熟肉虽然生产时经过加热,但因为做好之后要存放几天才能卖出去,而且通常不加热就当冷盘吃,很难保证安全性。为了避免被肉毒素所害,古人早就探索出了一个好方法——加亚硝酸盐,因为它对于抑制肉毒菌特别有效。
, 百拇医药
    亚硝酸盐虽然也有毒,而且会在肉中合成微量的致癌物亚硝胺,但它的毒性和肉毒素相比,简直“望尘莫及”。所以,用严格限量的亚硝酸盐来避免肉毒素中毒的危险,对于肉制品加工来说,绝对是明智之举,所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许可在加工肉制品中添加亚硝酸盐。只要认真看看肉肠、火腿之类产品的标签,总会在配料表中看到“亚硝酸钠”几个字。

    笔者曾经非常反对餐饮业使用亚硝酸盐,是因为餐饮产品当时制作当时食用,顾客不会吃剩菜,所以没有必要用。而且亚硝酸盐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出现超标甚至中毒事故。但加工后的肉制品不可能当天做当天吃,所以不能不加。要想避免其中微量致癌物的害处,唯一的方法是少吃外面卖的加工肉制品,多在家里用鲜肉做菜吃。

    厨房里的肉毒菌

    但是,在家庭厨房当中,这种恐怖的毒素却往往会被人们忽视。比如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之类,比如家里的剩鱼肉、剩豆腐、剩蛋类,特别是那些自制的发酵豆制品,都可能有肉毒菌潜伏,尤其是在室温下存放之后,不重新加热就食用,非常危险。
, 百拇医药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会说,剩菜剩饭要彻底加热杀菌。煮沸几分钟,或者在笼屉上大火蒸几分钟,都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不加热就直接吃室温下翻动过的剩菜、剩饭是有危险的。虽然有人可能会说“我吃了好多次也没事儿”,但一次有事儿,患上胃肠炎甚至肉毒素中毒,那可就麻烦了。所谓食品安全,要的是十分保险,而不是经常冒险。

    不过,加热只能保证当时安全,不能保证食品长期存放后仍然安全。尽管肉毒菌和肉毒素本身都不耐热,可不要忘记肉毒菌的全名——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芽孢杆菌的特点是能在细胞内形成一种叫做“芽孢”的休眠体。细菌一旦变成芽孢状态,它就非常“皮实”,不怕100℃加热。要在120℃以上加热20~30分钟,才能把芽孢灭掉。一般煮几分钟是没用的。芽孢如果没有灭掉,它会潜伏在食品中,一旦环境条件适合,芽孢就会“破壳而出”,变成一个个活跃的肉毒菌,大肆繁殖,甚至产生毒素。

    所以,在食品加工中,有杀菌和灭菌两类处理方式。杀菌只是把活细菌杀死,芽孢却杀不死。所谓“巴氏奶”,就是用85℃左右的“巴氏杀菌”处
, 百拇医药
    理把细菌杀死,但是芽孢杀不死,所以必须在冷藏条件下保存,常温下会很快变质。所谓“常温奶”就是经过120℃以上的“灭菌”处理,把芽孢也消灭掉。再无菌灌装、趁热封口,就能够让牛奶安全地在无菌纸盒里存放6个月以上,甚至1年以上。

    肉毒菌的芽孢比普通的芽孢更“顽强”,用121℃的高温蒸煮30分钟以上,才能杀死。所以,在制作肉罐头的时候,加热温度稍微差一点,或者时间短一点,产品的中心温度达不到要求,就可能会有肉毒菌的芽孢“幸存”下来,造成安全隐患。

    当然,芽孢也不是什么条件下都能进入活跃状态的。它最喜欢的是室温条件,15℃~30℃是它最舒服的环境。在10℃以下的冰箱里,或者在55℃以上的发烫环境中,它就无法繁殖也无法产毒了。所以,把吃剩的食物赶紧放进冰箱是家庭中预防肉毒素中毒的重要措施。

    夏天温度太高,超市又不一定能做到全程冷链运输和储藏,买菜回家的路上温度也很高,就有多种致病菌繁殖甚至产毒的隐患。所以从超市中买来的散装熟肉制品、豆制品等最好不要直接吃,一定要再加热杀菌才能吃。肉毒素只需在80℃左右加热10分钟,或者100℃加热1~2分钟就可以消灭掉了。
, http://www.100md.com
    奶粉里的肉毒菌

    奶粉里怎么也会有肉毒菌呢?这的确是个新情况。以前的各大品牌“洋奶粉”也出现过很多问题,比如亚硝酸盐超标,检出阪崎肠杆菌,脂肪氧化,重金属超标,营养素不达标,甚至在奶粉中找到金属异物和玻璃碎片……但是肉毒菌的报告还是第一次。

    淀粉类食物和奶类食物在“馊”了之后会发酸,而酸性条件不太适合肉毒菌,一般来说在液态奶制品中不常发现这种细菌;而奶粉是粉状食品,接触空气比较多,厌氧的肉毒菌也不容易大量繁殖起来。这次奶粉污染事件的源头正在彻查之中,据说可能是管道污染,但具体原因还不清楚。

    正因为不是常见情况,所以目前各国的奶制品标准中根本没有肉毒菌这项检查。企业没有及时发现,我国的进口检验部门也没有及时发现。不过,这次事件也给乳制品行业提了个醒。各国的管理规范都是在各种麻烦中成长和进步的,以前没有出过问题,就不可能有相关的标准和检查。消费者常常抱怨监管部门“总是事后才发现”,其实这就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无奈之一,各国概莫能外。
, 百拇医药
    检出肉毒菌之后,最令人担心的乳制品其实是奶粉。因为奶粉是用温水冲开喝的,不会再次加热,所以不能杀掉肉毒菌,更不能杀灭芽孢。考虑到小宝宝本来身体抵抗力就比较差,胃酸分泌少,容易受到这种毒菌或毒素的伤害,所以,食用污染奶粉是相当令人担心的。相比之下,如果用含有少量肉毒菌的奶粉作为配料,制成饮料、烤成饼干,都需要进行加热,那么活菌和毒素会在加热过程中被灭活,倒不用太过担心。

    总之,食品安全的风险无处不在,化学物质固然令人担心,“纯天然”的致病菌们也“生性凶残”杀人无数,绝不可掉以轻心。致病菌可不认识你是谁,它们不会因为一个企业负有盛名就不来找麻烦,也不会因为你亲手给家人制作食物就放你一马。要想远离各种安全隐患,最关键的措施还是要在从土地到餐桌的每个环节中都不怕麻烦、严格把关。, http://www.100md.com(范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