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18
编号:13716852
赤坎古镇:红土岸边西洋景(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318
     《一代宗师》中梁朝伟夜雨中酣畅淋漓的咏春拳脚,《醉拳II》里成龙武打与嘻笑的幽默桥段……这些轰动世界的中国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广东赤坎古镇。没有儒文雅致的名号,更难以与内地古镇动辄千年的历史相媲美,一处潭江北岸红色土坎的300年小镇,却成为没落中华帝国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的先例,成为世界遗产开平碉楼的发源地。赤坎是如何蜕变成为今天这华彩绚烂的岭南名镇,成为随处西洋建筑、满眼碉楼古堡的旅游胜地的呢?

    血色追忆,赤坎人家的伤痛过往

    赤坎位于开平县中南,原为县府所在地。中国传统地理讲究风水,当地志书上说:“开平之为邑,海(河)环于外,山拥其中,北扼鹤山之卫,西搤恩平之吭,皂幕状其形势,而东北之水由双桥绕于左矣。独鹤表其崇嶐是为内堂。逶迤东出会于长沙渚与水口,弥沦沆漭是为外堂,若夫东南则有新会为藩篱,西南则有台山以为屏蔽,按其四象,四县乃开平之门户,而开邑乃四县之咽喉。”风水看似还不错,然而开平早年间却并不太平,其历史充满了族群械斗的血腥和悲戚。
, 百拇医药
    在清政府的鼓励下,大量的客家人于雍正、乾隆时期迁往广州肇庆等地,“开平、恩平等县当时均渐有客人杂居”。由于“开平之地,分自三地,礼俗既殊,民情各别,雀角之争,萑苻之警,常剧于他县”,客家人的到来不可避免地激化了原已紧张的人地资源关系,土客冲突变得难以避免,“咸丰四年,开平、恩平两县土客因事失和,酿成分声械斗……夫无论土民客民,皆黄农裔也,只因方音不同,积年寻仇剧斗,两败俱伤,为祸之烈,一至于此”。

    冲突至清末广东“洪兵之乱”时达到了顶点,据刘平先生《开平碉楼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文研究,为呼应太平天国运动的疾速发展,广东肇庆等地原有的反清社团——以三合会为基础的地下势力迅速蔓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洪兵起义”。清朝当局无力兼顾,只有招募广东当地客家人组建剿匪武装,“客勇”应运而生。但鹤山、开平等地的客勇迅速偏离帮助政府镇压洪兵的轨道,将矛头对准了日常生活中的“仇人”——土民,由此,引发了一场“构祸至十余年,彼此仇杀至数十百万人,为历来未有之浩劫的”土客大械斗。同治二年,广东巡抚郭嵩焘奏称“土、客交相掳杀,各至数十万人……总论其大势,则土、客两家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不可以势压,客民残杀土民,掘毁坟墓,洗荡村庄而以为固然;土民残杀客民,屠灭种类,霸占田产而亦以为固然”,足见当时开平等地族群械斗之惨烈。
, 百拇医药
    洪兵之乱与土客械斗造成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开平等地大量人员流失海外,客居他乡成为华侨。土客械斗双方都把俘虏当做“猪仔”贩卖,县志记载:“有为土人所掳获者,于杀戮外,则择其年轻男子,悉载出澳门,卖往南美洲秘鲁、古巴等埠作苦工,名曰‘卖猪仔’,计被土人掳卖及自卖往南美洲客民,为数约二三万 。”参加洪兵之乱的人主动逃亡海外躲避清廷的打击也是一种可能,如“洪门元老,一生爱国”的司徒美堂先生。然而更多的人因家乡社会环境的恶劣,主动选择飘洋过海远赴美洲淘金。民国《开平县志》提到开平人富于冒险精神,加上本地农工商事业尚未振兴,到五大洲谋生的开平人比比皆是。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经营,开平籍华侨创造了惊人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以“汇款”的方式源源不断流回故土,在社会经济发展尚不完善的传统农业时代,“惟侨民既得此巨资回国,惜不用诸生产事业以增物力,徒然为求田问舍之谋”。到了19世纪80年代,遭到美国《柏林盖姆条约》排华法案的打击,海外成长起来的第二、三、四代华侨怀故土情结而大举返乡,回乡后买地娶妻置产更成一时风气。求田问舍、娶妻置产难免造成物价上涨,使贫民生活日益困难,社会风俗日趋奢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间的矛盾不断凸显,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土匪更倾向在富足华侨集中的开平地区抢掠。仅1912~1930年间,开平就发生71宗规模较大的匪患事件,土匪甚至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强大防御功能的、使用西方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的碉楼开始出现。“自时局分更,匪风大炽,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士(水泥)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资者,亦集合多家而成一楼,先后二十年间,全邑有楼千余座。”其“所在集团筑堡,耕战兼资,遇大股贼则闭垒自守,遇小股贼则开壁击之,数有斩获”。
, http://www.100md.com
    百年之后,和煦的风依然在潭江两岸吹拂,那高大坚固的骑楼和耸立在乡间的碉楼早成就了岭南古村的欧陆风情,使其成为“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融合”的世界文化遗产。

    广开民智 ,乡镇里的图书馆情结

    漫步赤坎古镇,驻足下埠桥而北望,但见一排自西而东整齐排列的黄色骑楼,与清澈见底的潭江倒影相应成趣、美不胜收。而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东西两端各有一处3层带钟楼尖塔的葡萄牙式建筑,那既不是祭拜祖先的宗祠,也不是精神寄托的教堂,更不是北往南来商帮的会馆,而是两座公共图书馆: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

    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岭南小镇,一处远离中心城市文化辐射的乡里,却在20世纪20年代先后建成两处成规模的具有“广开民智、教以人伦”目的和传播文化性质的现代图书馆。而且,不同于古代公私藏书“只是往昔珍本储藏之所,不是传播有用书籍于民间”的特征,更没有宁波天一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的严苛规定,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自开业那天起就免费对族人开放,实实在在地将图书馆作为一种启迪民智的教育机构和社会事业来办理。当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还在蒙昧与觉醒中挣扎的时候,赤坎小镇已经主动将知识的霞光普撒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为了拓展青年们的视野,司徒家族经过酝酿、捐款和两年的施工,于1925年底在赤坎东堤的潭江北岸修筑了一座高3层、有鲜明葡萄牙风格的图书馆。馆内收藏有大量不同类别的图书及国外期刊,还曾珍藏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等书目。在造型上,罗马式三角窗楣与红砖垒砌的西式窗柱,既保证了一楼窗户造型的稳重端庄,又确保了采光透亮;二、三楼的内走廊由葡萄牙式立柱和古罗马的拱券相连,立柱间还设置了镂空的护栏,使整个图书馆显得舒展开放。楼顶置有大钟楼,自1926年至今均准确报时,时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勤学多读。, http://www.100md.com(刘小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