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13
编号:13673699
上下正街 大邑新场的丰足大船(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百科知识》 201413
     “船镇”和谐 万事顺利

    下正街45、47号的两进房屋,是民国时期的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刘成勋旧里,现辟为“刘成勋故居”旅游纪念地。刘成勋为支持辛亥革命、平定康藏叛乱、参加反袁斗争等做出了一定贡献。1922年,孙中山亲自任命其为四川省长。刘成勋18岁离开新场求学从戎,于1927年归居新场。他回到古镇后,一方面醉心于田园风光,一方面造福乡里。他捐资在铁杆桥出江河边修建铁索桥,保证了新场和对岸老百姓出行通畅,促进了古镇的兴旺。

    古镇上下正街的兴旺,引来无数人到新场安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尽管有三教九流,尽管有是非打闹,但在新场,确有浩然正气。远在金陵(今南京市)的李登阳、李登代兄弟二人被新场繁华及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吸引,千里迢迢来到新场定居。他们在下正街开办茶房,取名“万顺号”,寓意生意兴隆,万事顺利。时间一长,“万顺号”成为当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兄弟二人不嫌贫爱富,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万顺号”美名远扬。李含福(排行老三)接手以后,更是将“万顺号”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被人尊称为李三爷,当地也有了“要讲理去找李三爷”一说。 “万顺号”被社会公认为“打抱不平的好地方”,李三爷相当于现在的义务调解员。广大贫民百姓遇到不平之事或起了争执,常常排队到“万顺号”等李三爷拍板;有钱有势的人遇到利益纷争也请李三爷评理,由此减少了很多是非。1946年秋,敦义乡匪首白如意为报复新场镇匪首孔立川,扬言“要血洗新场”。得知消息后,以李三爷为首的一大批社会贤达,多次登门给白如意做工作,讲明要害,才使白如意改变主意。
, http://www.100md.com
    寺名变换 感恩永存

    新场古镇的发展,恩人不可忘却。上正街现建的璧山寺大门内侧正中有4个字“感恩的心”, 寺内供奉璧山爷、璧山娘娘夫妇二人。关于寺庙的来历,其中一个版本是璧山寺最初叫“毕山寺”,相传为明代万历年间,大邑县敦义毕朋成等商人为纪念壁山县令李万春所建。原因是毕朋成等在壁山县经商时惹上了麻烦,而李万春因维护新场商人利益而蒙受了不白之冤。为证明自身清白,李万春携妻投江而亡。毕朋成等人回乡后,在上正街建起庙宇,供奉李万春。庙宇最初叫“毕山寺”,以示主建者为毕朋成。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专程派人到新场镇毕山寺下旨,把“毕山寺”改为“壁山寺”以示更好地纪念李万春。后来,重庆“壁山县”更名为“璧山县”。“壁山寺”也改名为“璧山寺”。李万春夫妇就是璧山爷、璧山娘娘。另一个版本是民间传说。清代的陕西县令毕山谷,被上司陷害,革去官职,气愤之下浪迹天涯。他来至新场,利用所学的中医知识施恩于民。他和妻子将老家地产变卖后落户新场东林禅院。毕山谷夫妇去世时将所有财产捐给佛寺。乡人敬佩毕山谷夫妇的为人,号召善男信女和被他医治过的人捐资为其塑像、修庙,叫“毕山庙”,以示纪念。因为“毕山谷”的“谷”字与“爷”字非常相似,加上毕山谷的崇高威望,人们就顺理成章把“毕山谷”喊成“毕山爷”,他妻子就是毕山娘娘。总之,无论是李氏夫妇还是毕氏夫妇都是新场的恩人。从《璧山县志》《大邑县志》等历史资料综合论证,璧山寺与李万春的联系更紧密一些。
, 百拇医药
    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是璧山爷送妻子回家的日子,要举办盛大的庙会。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平台会” 和“阴差会”。所谓平台会是许多青少年穿上古装,扮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剧中人物,站在有抬竿的方桌上,由4人抬着沿上下正街展示;阴差会是由人装扮成奇形怪状的花脸小鬼,有“阴差”“鸡脚神”“判官”“吾尚”等,他们穿红着绿,用铁链拉着“犯人”列队到街上游行。庙会期间的新场古镇上下正街热闹非常。

    天府水乡 独一无双

    繁华的新场古镇上下正街早已声名远扬。早在清代,云南学政张锡荣路过新场时,就在诗中称赞上下正街“人声三里市、春夜一街灯”。 现在百姓口中传送的“一新、二唐、三灌口”更说明新场是大邑县乡镇中市场繁华的代表。这都是出江河带来的福祉。出江河到了新场,分为四条堰:二堰、三堰、四堰。其中二堰河、三堰河穿镇而过,极为罕见,在川西地区独一无二,“穿镇清波新场独有,分江数堰川西无双”。新场赢得了“天府水乡”的美誉。
, http://www.100md.com
    出江河水源好,河道宽,水流量大,河床坡度适宜,为水上运输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专业水运队由此应运而生,竹木市场交易活跃。老一辈讲起“铲耙子”就津津乐道:“铲耙子”就是把几根木头扎在一起,一耙跟一耙,首尾相连,相互照应,短耙子有二三十米,长耙子有50~100米,如长龙一般随着波浪起伏,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水运队员技术精湛,挥舞撑杆的动作协调而优美。歌声、号子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没有出江河的承载,新场上下正街之“船”就不会安然、稳如泰山;如果没有出江河的偏爱,或许就没有新场古镇上下正街的兴旺,也就不会有“丰”足的家园。同样,新场古镇何以是“最后的川西坝子”?何以被称为“天府水乡”?到了古镇上下正街自然见分晓。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孟廷轩)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