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口古镇 江南福地富乡(2)
寺址旁沿河原有一座由两根木头建成的桥,桥高而狭小,天雨路滑,行走其上,多有不幸之事发生。在建造庙宇的过程中,木桥被改建为高大宽阔的石拱桥,从此人们过桥安全舒适。当地百姓为了感激薛、司二人及那位“娘娘”的功绩,将此桥命名为“薛司娘桥”。
庙宇建在河的北面,河边垒起石驳岸,岸边建造8间两层楼的辕道,设东西两辕门,要入庙内,必须过辕道。辕道楼上建有一个戏台,戏台上方是做工十分精美细致的斗拱及雕刻。楼下两侧有木栅班房,塑有马和马夫等,一个个神态剽悍威猛。进入仪门,玉帝殿居中,高挑雄伟,殿顶精雕细刻;城隍殿坐落东侧,西侧为观音殿;烈帝殿高大雄伟,殿中石柱上有对联两副:“巍峨庙貌峙千秋,显赫威灵驱百厉”“扬寇除氛江淮一清,洗心割股忠孝两全”;此外,寺内还有“金公公”小庙堂……隔河远望,黄墙黛瓦,飞檐斗拱,殿角凝重,朱门溢彩,气势恢宏。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办庙会时,家家接待亲朋好友,聚众万余,热闹非凡。庙会时盛况空前,各个走会的行当都由周边村巷包下,代代相传,不能擅自更改。出会时,演员走村串巷,要花半天时光。
, 百拇医药
宣卷 念黄经 江南丝竹
在荡口新桥三公祠旁,原有一衍庆道院,当家老法师冯少华在这荡口周边几十里内很有名望。因道房里道具齐全,法师做法事时口齿清楚,嗓音清脆响亮,音腔圆糯,对各种乐器操作娴熟,所以,周围的乡民做道场、打公醮等,都交由他做。在荡口衍庆道院的带动下,荡口道人、道友等技艺较高,对各种乐器的演奏也都有很高要求,从业道教者在年轻时就刻苦练习。传闻音乐大师瞎子阿炳年轻时也在衍庆道院学过艺。
道家文化中的宣卷、念黄经等,旧时在苏南一带农村极为盛行。荡口有一村巷叫道人巷,全村有20多人为道人,其他如五房桥曹家、老湖桥吴家,都有祖传道人。在宣卷或念黄经时,点了香烛,道人即开始说唱宣卷。宣卷的甲本大都是老一辈传承下的,其内容大多是劝人为善之类。宣卷的道人必须声情并茂,说唱俱佳,还要会操作几样乐器,如二胡、笛子、月琴、尺板、木鱼、小钤等,即便是敲木鱼也要有点小本事,要敲得听众悠悠入睡。曲谱也是道家乐曲。宣卷道人必须口齿清楚,嗓音洪亮,语句顺畅,会摆弄几件乐器。
, 百拇医药
江南丝竹植根于道家文化。丝主要是弦乐器,以二胡为主,个别丝竹班里也有一把京胡,另有三弦、琵琶、月琴、柳琴、古筝等。竹则以笛子为主,也有箫、笙等。丝竹班中配有一二人敲尺板、磬子等打击乐器,用来统一节奏和增色管弦乐的音响效果。
江南丝竹名曲有《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良霄》《赛马》等,苏南民曲《阳关三叠》《昭君出塞》等蜚声海内外,解放后更有《二泉映月》流传于世。
解放前,江南村镇家中有喜庆之事,多聘用江南丝竹(荡口人叫清客串)演奏队;庙会时,江南丝竹也加入走会行列。解放后,每逢地方有庆祝及文艺活动,江南丝竹必不可少;但增加了古筝、扬琴、钹、大鼓、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
荡口美食
鹅湖冰油是荡口特产中的精品,在清代,曾作为贡品入御厨,还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冰油在清咸丰年间由无锡甘露镇富商薛桐村创制,后流传到邻近的荡口,再由甘、荡两镇酱油坊携手共制,名闻遐尔的鹅湖冰油由此而来。
, 百拇医药
荡口有一家的酱蒸肉十分有名,那就是原来狭街上的新寿根酱蒸肉店。他家的酱蒸肉与众不同,每块肉都选用瘦肥正好的五花肉,切得方方正正、饭碗大小,用干净柴草包扎好,煮熟也不变形,宛若东坡肉形,呈酱红色。
逢年过节,荡口的面店里往往添一新品种——汤包。汤包形似小馒头,馅以肉为主,另有开洋的几种。将肉皮切碎斩烂,再烧烂搅成肉汤,冻成冻水;包馅时,将冻水和馅肉都包在馒头内,放在小蒸笼内蒸,每笼10只。蒸熟后,一咬一口汤汁,鲜润味美。一客10只汤包,还送一碗清汤。旧时,并无电冰箱,汤包只在入冬以后制作,且由于制作复杂,一般只在春节前后才能享用。
昔时,荡口有好多家馄饨店,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阿金馄饨和阿毛馄饨了,这在国学大师钱穆写的《八十忆双亲》中也提到过。阿毛馄饨店开在卖鱼桥东小街上,一开间门面。阿金馄饨店只有一架屋,在卖鱼桥桥东放一副馄饨担。大馄饨一碗10只,足以果腹。馄饨作为早餐点心很是实惠,对往来有急事的和急于上学的学生都十分方便。
旧时的茶食相当于今日的点心。荡口有陶万和、陶生禄、钱日茂、王大有等茶食店,各家都有一套家传手艺,花样层出不穷,有肉饺、拖炉饼、方糕等。新春过后,茶食店都开始出售肉饺。肉饺以鲜肉为馅,油酥面粉为皮,小小的饺子在平底锅上烘烤后,肉馅鲜美,皮子入口即酥,十分好吃。
推酥麦饼,又名吴酥麦饼。荡口所做推酥麦饼,香脆松朗,油而不腻,口感极佳。麦饼先用面粉和水,揿揉成团,在揿揉时,按比例加入适量食用油,用圆筒擀成油酥皮,中间夹放百果、豆沙、椒盐、糖等馅料;其制作均以手工擀制,然后烘烤而成。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丁一)
庙宇建在河的北面,河边垒起石驳岸,岸边建造8间两层楼的辕道,设东西两辕门,要入庙内,必须过辕道。辕道楼上建有一个戏台,戏台上方是做工十分精美细致的斗拱及雕刻。楼下两侧有木栅班房,塑有马和马夫等,一个个神态剽悍威猛。进入仪门,玉帝殿居中,高挑雄伟,殿顶精雕细刻;城隍殿坐落东侧,西侧为观音殿;烈帝殿高大雄伟,殿中石柱上有对联两副:“巍峨庙貌峙千秋,显赫威灵驱百厉”“扬寇除氛江淮一清,洗心割股忠孝两全”;此外,寺内还有“金公公”小庙堂……隔河远望,黄墙黛瓦,飞檐斗拱,殿角凝重,朱门溢彩,气势恢宏。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办庙会时,家家接待亲朋好友,聚众万余,热闹非凡。庙会时盛况空前,各个走会的行当都由周边村巷包下,代代相传,不能擅自更改。出会时,演员走村串巷,要花半天时光。
, 百拇医药
宣卷 念黄经 江南丝竹
在荡口新桥三公祠旁,原有一衍庆道院,当家老法师冯少华在这荡口周边几十里内很有名望。因道房里道具齐全,法师做法事时口齿清楚,嗓音清脆响亮,音腔圆糯,对各种乐器操作娴熟,所以,周围的乡民做道场、打公醮等,都交由他做。在荡口衍庆道院的带动下,荡口道人、道友等技艺较高,对各种乐器的演奏也都有很高要求,从业道教者在年轻时就刻苦练习。传闻音乐大师瞎子阿炳年轻时也在衍庆道院学过艺。
道家文化中的宣卷、念黄经等,旧时在苏南一带农村极为盛行。荡口有一村巷叫道人巷,全村有20多人为道人,其他如五房桥曹家、老湖桥吴家,都有祖传道人。在宣卷或念黄经时,点了香烛,道人即开始说唱宣卷。宣卷的甲本大都是老一辈传承下的,其内容大多是劝人为善之类。宣卷的道人必须声情并茂,说唱俱佳,还要会操作几样乐器,如二胡、笛子、月琴、尺板、木鱼、小钤等,即便是敲木鱼也要有点小本事,要敲得听众悠悠入睡。曲谱也是道家乐曲。宣卷道人必须口齿清楚,嗓音洪亮,语句顺畅,会摆弄几件乐器。
, 百拇医药
江南丝竹植根于道家文化。丝主要是弦乐器,以二胡为主,个别丝竹班里也有一把京胡,另有三弦、琵琶、月琴、柳琴、古筝等。竹则以笛子为主,也有箫、笙等。丝竹班中配有一二人敲尺板、磬子等打击乐器,用来统一节奏和增色管弦乐的音响效果。
江南丝竹名曲有《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良霄》《赛马》等,苏南民曲《阳关三叠》《昭君出塞》等蜚声海内外,解放后更有《二泉映月》流传于世。
解放前,江南村镇家中有喜庆之事,多聘用江南丝竹(荡口人叫清客串)演奏队;庙会时,江南丝竹也加入走会行列。解放后,每逢地方有庆祝及文艺活动,江南丝竹必不可少;但增加了古筝、扬琴、钹、大鼓、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
荡口美食
鹅湖冰油是荡口特产中的精品,在清代,曾作为贡品入御厨,还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冰油在清咸丰年间由无锡甘露镇富商薛桐村创制,后流传到邻近的荡口,再由甘、荡两镇酱油坊携手共制,名闻遐尔的鹅湖冰油由此而来。
, 百拇医药
荡口有一家的酱蒸肉十分有名,那就是原来狭街上的新寿根酱蒸肉店。他家的酱蒸肉与众不同,每块肉都选用瘦肥正好的五花肉,切得方方正正、饭碗大小,用干净柴草包扎好,煮熟也不变形,宛若东坡肉形,呈酱红色。
逢年过节,荡口的面店里往往添一新品种——汤包。汤包形似小馒头,馅以肉为主,另有开洋的几种。将肉皮切碎斩烂,再烧烂搅成肉汤,冻成冻水;包馅时,将冻水和馅肉都包在馒头内,放在小蒸笼内蒸,每笼10只。蒸熟后,一咬一口汤汁,鲜润味美。一客10只汤包,还送一碗清汤。旧时,并无电冰箱,汤包只在入冬以后制作,且由于制作复杂,一般只在春节前后才能享用。
昔时,荡口有好多家馄饨店,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阿金馄饨和阿毛馄饨了,这在国学大师钱穆写的《八十忆双亲》中也提到过。阿毛馄饨店开在卖鱼桥东小街上,一开间门面。阿金馄饨店只有一架屋,在卖鱼桥桥东放一副馄饨担。大馄饨一碗10只,足以果腹。馄饨作为早餐点心很是实惠,对往来有急事的和急于上学的学生都十分方便。
旧时的茶食相当于今日的点心。荡口有陶万和、陶生禄、钱日茂、王大有等茶食店,各家都有一套家传手艺,花样层出不穷,有肉饺、拖炉饼、方糕等。新春过后,茶食店都开始出售肉饺。肉饺以鲜肉为馅,油酥面粉为皮,小小的饺子在平底锅上烘烤后,肉馅鲜美,皮子入口即酥,十分好吃。
推酥麦饼,又名吴酥麦饼。荡口所做推酥麦饼,香脆松朗,油而不腻,口感极佳。麦饼先用面粉和水,揿揉成团,在揿揉时,按比例加入适量食用油,用圆筒擀成油酥皮,中间夹放百果、豆沙、椒盐、糖等馅料;其制作均以手工擀制,然后烘烤而成。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