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20
编号:13659331
鹅湖古道走马(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420
     徐霞客6次叩访上饶山水。年届五旬的他最后一次出游,在《江右游日记》写道:“又二十里过旁罗,南望鹅峰(鹅湖山),峭削天际。此予昔年假道分水关、趋幔亭(黄亭)处。转盼已二十年矣。人寿几何,江山如昨,能不令人有秉烛之思耶!又二十里抵河口,日已下舂。一水自东南分水关,经铅山至此入大溪。两溪合,通大舟。市肆甚众,在大溪之左,盖两溪合而始也。”

    当年鹅湖古道上往来的货物不是以马帮运输,而是靠人挑。挑着货担来往于这条古道上的挑夫被称为“崇安担”。

    据当年挑崇安担的老人说,“崇安担”们把浙皖赣等地产的丝绸、布匹、瓷器、石灰等挑进崇安,把福建的茶叶、荔枝、龙眼、柑橘、食盐、纸张等货物挑到河口。每天,走在古道上的“崇安担”队伍成百上千。一路上的村寨都是“崇安担”歇脚的据点,热闹得很。挑崇安担的全是青壮年男子,几十人一伙,头戴竹笠,脚穿草鞋,打着绑腿,肩披汗巾,挑百多斤重的货物,每天行走七八十里路。凌晨,他们或从河口或从永平或从石塘或从紫溪出发,或两个日夜或3个日夜抵达崇安,然后再挑上福建的货物踏上归途。他们长长的扁担,两头微微翘起,包着铁皮,钉着铁钉。钉子上挂着装干粮的蒲包、装水的竹筒以及烟袋。每人还有一根齐肩的担撑。担撑根部镶着厚铁箍,装着尖铁棒。这担撑,上岭时是结实的拐杖;危急时是自卫的武器;歇口气、擦把汗或换肩时,能支住扁担,让人有片刻的轻松;搁在空肩上,手压前头,翘起的那头便托起扁担,能减轻肩上的负担。
, 百拇医药
    每队“崇安担”都有一个领头的。前面领头的,如果拄着担撑一步一移,铁棒便敲击石头路面一步一响,后面的队伍就知道陡坡到了,大家便合着节拍而行。如果领头的拖着担撑在路面上滑行,铁棒摩擦石头路面就会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后面就知道前方路况好,可快速行走。走在山路上,重担在肩,大家很少说话,怕消耗力气。所以,担撑的声响传递着一种特殊信号。那或长或短的节奏,或轻或重的声响,时而通知迎面有队伍来了,靠边让路;时而传达后面有人掉队了,该停下休息等待。迎面两支队伍交会时,大家又会互相鼓劲,互道平安。这时,山前山后,岭上岭下,鼓励和祝福声响成一片。

    走在崇山峻岭之中,经风雨冒寒暑,辛苦不用说,有不少挑夫或病死或累死在途中,甚至还会遇上强盗。在山道崎岖处,有时前后会突然出现强盗拦截。强盗喝道:“留下买路钱!”于是,每人拿出1元。强盗得了钱后,给每人发一片画着符号的树叶。一个月内,遇上别的强盗,凭这片树叶可以不交买路钱。尽管路途如此辛苦和危险,还是有很多人从事挑担这种职业。因为收入很可观,来回一趟五六天,赚的钱可买30~50千克的谷物。
, 百拇医药
    96岁的杨发生是铅山紫溪人,18岁开始挑崇安担,挑了20多年。他说,虽然山高路远,险恶异常,但也有乐趣。路过有村寨的地方就会有客栈,到了客栈,可以找相好的女子。受到这些女子嘘寒问暖、热饭热水的热情款待后,劳苦惊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这些接待“崇安担”的女子大多有情有义。他的妻子就是他33岁那年从福建带回家的相好,一直陪伴他走到人生终点。

    飞鸟空鸣“崇安路” 千人万担道已空

    这些挑崇安担的挑夫风餐露宿,无论寒暑,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一串串的坚实足印,用自己的肩膀维系生计的同时,也维系着这条赣闽经济交往的通道。

    经过这条通道进入崇安的丝绸、瓷器等货物,通过水路运到南平、福州,又通过闽江远涉重洋进入异国,那里的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商品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如果说,这条古道是沟通赣闽贸易的动脉,那么,“崇安担”们就是动脉中的血液。从东周起,直到20世纪40年代,这血液一直在流动,生生不息地维系了古道千百年的繁荣。
, http://www.100md.com
    虽然今天的人们对当年古道的贸易量缺乏完整、准确的统计,但从古人“出入赣闽,用夫动以数千,用船动以数百”的描述,从河口、崇安等地残存的古街区,不难想象这条古道当年是何等繁忙。

    而今,这条古道早已废弃,但在莽岭和古村落遗址中,人们尚能寻找到几段荆棘丛生的残存古道、古关和古碑,它们是这条中原入闽商旅通道繁华的见证者。分水关古道旁的草丛中,有一块刻有“光绪六年(1880年)孤魂总祭”等字样的石碑,石碑旁还有一座破败的孤魂祠。这孤魂总祭石碑和孤魂祠就是殇于异乡峻岭的“崇安担”和客商们用血与汗维系古道商旅繁荣的见证。

    如今,挑崇安担的扁担早已被遗忘,曾经辉煌与沧桑的闽赣古道也已远去了人喧马嘶,卸下了千年沉重。

    但瘦马西风里,古道斜阳中,项链般的鹅湖古道仍然是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赵 菲, http://www.100md.com(郑大中)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