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老街 岭南第一骑楼长街(2)
1896年,清政府创办“大清邮政”。1897年,北海“海关寄信局”被转为国家开办的“北海大清邮政分局”,这是我国最早开办的邮政分局之一。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北海邮政年处理邮件达55万件,邮路总长已近900千米。
骑楼建筑别具一格
关于骑楼的起源,通常的说法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从南洋回来的侨商们回到家乡经商。他们在建商铺时,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与本地建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建成了商住合一的居所,这就是骑楼。
骑楼的商业实用性非常突出。楼下为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特征。
我国南方的骑楼分为闽派和粤派:闽派骑楼受当地传统木雕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多以岭南风格为主调,兼有欧式风格。北海因过去隶属广东,因此当地的骑楼是粤派骑楼的一个分支,但是减少了繁琐的雕饰,以精美的线条勾勒出整体的和谐。北海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都是拱券结构,拱券外延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和浮雕。一路看过去,好像一条长达千米的空中艺术走廊。
, 百拇医药
骑楼下窄小的街巷,虽无雕梁画栋的豪奢,但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上的情趣仍然被鲜活地体现出来,老街建筑上仍清晰可见“爵鹿聚会”壁画。画中,梅花鹿回望枝头的雀鸟,在粤语中,雀与爵同音,鹿为禄的谐音,寓意爵禄双全。
骑楼建筑最精彩部分是花墙头,其下部的长方形构图来源于中国建筑的匾额,这在西洋建筑里是找不到的。匾额里本应是书法“某某阁楼”之类,在此处演变成了一枝梅花浮雕。匾额的左右两边还题有对联,韵味十足。
与其他城市的骑楼相比,北海老街这500多座骑楼的风格有着明显的特色差异。一些城市的老街骑楼在建成年代方面几乎是同一时间段;而北海骑楼老街是在“北海一埠,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号约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尤占多数。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上改建、扩建的,骑楼风格呈现出多样化,并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体。
其次,北海老街骑楼的别具一格也与老街民居建筑特色有关。
, http://www.100md.com
在北海老街的骑楼与本土民居之间,存留有一种传统的木板结构的建筑形式。这种木板结构建筑就是古代的楼阁屋,其结构特征与骑楼差异不大,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这些木板结构的楼阁屋之间的墙体没有贯通,如果楼阁屋之间的木板墙体贯通了,就无异于今天的骑楼街道。因此,北海老街骑楼的风格的形成、演变和传承,都可以找到“根”。也就是说,北海老街骑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所蕴含的本土文化元素更多。
正是因为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区域历史文化特征,北海老街的骑楼才能以其独特的、多样化的存在形态在中国城市的老街骑楼群中独树一帜,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彩记忆。
打开尘封的记忆
作为北海的传奇,在老街这座风云变幻的舞台上,各路人物纷纷登场,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不一的印记。
冯子材是清同治年间广西提督,他曾率兵参加抗法战争,取得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冯子材出身贫苦,年轻时曾到北海老街上的一家粥铺打工,得粥铺摊主王五哥收留。其后,冯子材经王五哥介绍,到廉州府打工,不幸陷狱。举人彭元辅将其保释,并写荐书让冯从军。因彭元辅一书同时推荐3人,3人后来均升至提督,时称“彭元辅一函三提督”。冯子材当官后,专门回北海老街报答王五哥,出资为王五哥在老街买房1座,并送灯笼1对,上书“少保赐”字样;后,又到廉州府,要为彭元辅捐“内阁中书” 一职,为彭婉拒。
, http://www.100md.com
清光绪年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为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到任后在两广沿海加强备战。张之洞当年乘军舰到北海登岸巡视,曾专门到老街上的宜仙楼品赏了珍珠鸡。
当代书画大师齐白石中年后多次出游南北,最后一次出游时来到北海。因初到北海时人生地不熟,齐白石得到了沙脊街字画店店主的援手,在沙脊街一旅店内住了六七天。齐白石在品尝老街海鲜及风味小吃之余,还随店主到海边垂钓。临别时,齐白石赠给店主一幅《钓趣》图,后世遂有齐白石沙脊街赠画的逸闻。
老街里活着的文化
北海老街里流传延续的民间文化大概与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古老。老街是北海历史和风俗及市民生活的浓缩地带,同时承载着融广府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多种文化。
珠海路老街上可见不少祭拜社公(土地爷)的场所,逢年过节,人们便拿着鸡鸭鱼等祭品拜祭社公。门神崇拜就更为常见,在广西的北海、合浦等地有守门神的习俗,元宵夜富贵人家贴出的门神常常被人涂掉眼珠,所以他们还要安排专人守夜。
, 百拇医药
现代老街居民已经不守门神,但几乎家家户户张贴门神,以此来祈求平安。老街几乎所有商铺的“铺窗趸”下都供奉着一处门官神位,店主早晚焚香,祈求门神保佑事业兴隆。
街上的老戏台是当地居民娱乐的重要场所,居民往往在岁时年节以多种形式娱乐。晚清以来,每年正月抬华光神像巡游街巷、清明踏青祭祖、端午赛龙舟、中元节盂兰会、腊月三婆(妈祖)庙祭典,每10年举行1次、延续3天4夜的北海通衢赛会等,人们除了酬神外,还会借机请戏班演戏娱乐。
晚清时期,进入北海的大批广府商人在老街经商、生活,建造了具有我国南方古典建筑特色的广州会馆,同时也带来了老街居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粤剧。直至今天,相熟的老街坊们还经常琴瑟相聚,过一把戏瘾。
此外,北海人的饮食爱好也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当地的特色小吃卷粉, 就是在广东肠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口感更为爽滑、清新。
如今,当初四处林立的商号招牌及高耸的洋楼已在岁月的流沙中湮灭,取而代之的是民居、零星的古玩店及海产店,偶尔穿巷而过的孤寂粤曲小调以及字迹依稀可辨的商号石匾,仍能使人回忆起这百年商埠曾有的灯红酒绿。
漫步老街,那些古老的建筑如同电影中的场景,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磨亮的藤椅上闭目养神的老人,古老的街角上淳朴的小贩,斑驳的老墙上爬满的绿苔,破旧的窗户外悬挂的衣服……
一切没变,只有时光在静静流过。
【责任编辑】赵 菲, http://www.100md.com(张云澍)
骑楼建筑别具一格
关于骑楼的起源,通常的说法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从南洋回来的侨商们回到家乡经商。他们在建商铺时,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与本地建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建成了商住合一的居所,这就是骑楼。
骑楼的商业实用性非常突出。楼下为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特征。
我国南方的骑楼分为闽派和粤派:闽派骑楼受当地传统木雕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多以岭南风格为主调,兼有欧式风格。北海因过去隶属广东,因此当地的骑楼是粤派骑楼的一个分支,但是减少了繁琐的雕饰,以精美的线条勾勒出整体的和谐。北海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都是拱券结构,拱券外延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和浮雕。一路看过去,好像一条长达千米的空中艺术走廊。
, 百拇医药
骑楼下窄小的街巷,虽无雕梁画栋的豪奢,但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上的情趣仍然被鲜活地体现出来,老街建筑上仍清晰可见“爵鹿聚会”壁画。画中,梅花鹿回望枝头的雀鸟,在粤语中,雀与爵同音,鹿为禄的谐音,寓意爵禄双全。
骑楼建筑最精彩部分是花墙头,其下部的长方形构图来源于中国建筑的匾额,这在西洋建筑里是找不到的。匾额里本应是书法“某某阁楼”之类,在此处演变成了一枝梅花浮雕。匾额的左右两边还题有对联,韵味十足。
与其他城市的骑楼相比,北海老街这500多座骑楼的风格有着明显的特色差异。一些城市的老街骑楼在建成年代方面几乎是同一时间段;而北海骑楼老街是在“北海一埠,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号约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尤占多数。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上改建、扩建的,骑楼风格呈现出多样化,并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体。
其次,北海老街骑楼的别具一格也与老街民居建筑特色有关。
, http://www.100md.com
在北海老街的骑楼与本土民居之间,存留有一种传统的木板结构的建筑形式。这种木板结构建筑就是古代的楼阁屋,其结构特征与骑楼差异不大,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这些木板结构的楼阁屋之间的墙体没有贯通,如果楼阁屋之间的木板墙体贯通了,就无异于今天的骑楼街道。因此,北海老街骑楼的风格的形成、演变和传承,都可以找到“根”。也就是说,北海老街骑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所蕴含的本土文化元素更多。
正是因为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区域历史文化特征,北海老街的骑楼才能以其独特的、多样化的存在形态在中国城市的老街骑楼群中独树一帜,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彩记忆。
打开尘封的记忆
作为北海的传奇,在老街这座风云变幻的舞台上,各路人物纷纷登场,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不一的印记。
冯子材是清同治年间广西提督,他曾率兵参加抗法战争,取得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冯子材出身贫苦,年轻时曾到北海老街上的一家粥铺打工,得粥铺摊主王五哥收留。其后,冯子材经王五哥介绍,到廉州府打工,不幸陷狱。举人彭元辅将其保释,并写荐书让冯从军。因彭元辅一书同时推荐3人,3人后来均升至提督,时称“彭元辅一函三提督”。冯子材当官后,专门回北海老街报答王五哥,出资为王五哥在老街买房1座,并送灯笼1对,上书“少保赐”字样;后,又到廉州府,要为彭元辅捐“内阁中书” 一职,为彭婉拒。
, http://www.100md.com
清光绪年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为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到任后在两广沿海加强备战。张之洞当年乘军舰到北海登岸巡视,曾专门到老街上的宜仙楼品赏了珍珠鸡。
当代书画大师齐白石中年后多次出游南北,最后一次出游时来到北海。因初到北海时人生地不熟,齐白石得到了沙脊街字画店店主的援手,在沙脊街一旅店内住了六七天。齐白石在品尝老街海鲜及风味小吃之余,还随店主到海边垂钓。临别时,齐白石赠给店主一幅《钓趣》图,后世遂有齐白石沙脊街赠画的逸闻。
老街里活着的文化
北海老街里流传延续的民间文化大概与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古老。老街是北海历史和风俗及市民生活的浓缩地带,同时承载着融广府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多种文化。
珠海路老街上可见不少祭拜社公(土地爷)的场所,逢年过节,人们便拿着鸡鸭鱼等祭品拜祭社公。门神崇拜就更为常见,在广西的北海、合浦等地有守门神的习俗,元宵夜富贵人家贴出的门神常常被人涂掉眼珠,所以他们还要安排专人守夜。
, 百拇医药
现代老街居民已经不守门神,但几乎家家户户张贴门神,以此来祈求平安。老街几乎所有商铺的“铺窗趸”下都供奉着一处门官神位,店主早晚焚香,祈求门神保佑事业兴隆。
街上的老戏台是当地居民娱乐的重要场所,居民往往在岁时年节以多种形式娱乐。晚清以来,每年正月抬华光神像巡游街巷、清明踏青祭祖、端午赛龙舟、中元节盂兰会、腊月三婆(妈祖)庙祭典,每10年举行1次、延续3天4夜的北海通衢赛会等,人们除了酬神外,还会借机请戏班演戏娱乐。
晚清时期,进入北海的大批广府商人在老街经商、生活,建造了具有我国南方古典建筑特色的广州会馆,同时也带来了老街居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粤剧。直至今天,相熟的老街坊们还经常琴瑟相聚,过一把戏瘾。
此外,北海人的饮食爱好也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当地的特色小吃卷粉, 就是在广东肠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口感更为爽滑、清新。
如今,当初四处林立的商号招牌及高耸的洋楼已在岁月的流沙中湮灭,取而代之的是民居、零星的古玩店及海产店,偶尔穿巷而过的孤寂粤曲小调以及字迹依稀可辨的商号石匾,仍能使人回忆起这百年商埠曾有的灯红酒绿。
漫步老街,那些古老的建筑如同电影中的场景,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磨亮的藤椅上闭目养神的老人,古老的街角上淳朴的小贩,斑驳的老墙上爬满的绿苔,破旧的窗户外悬挂的衣服……
一切没变,只有时光在静静流过。
【责任编辑】赵 菲, http://www.100md.com(张云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