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21426
阿尔罕布拉宫印象(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5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2期
     西班牙是块神奇的土地,多元文化的血液在这块土地上交融;尤其是南部西班牙,历史上,各种文化在此拉锯角力,虽然充满了血腥暴力,却也留下了色彩斑斓的东西文化轨迹。阿尔罕布拉宫,这座嵌在欧洲大陆的阿拉伯王宫,就是明证之一。

    阿尔罕布拉宫,也有译作阿兰布拉宫,阿拉伯语意为“红堡”。宫殿位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格拉纳达,占地面积130公顷,建造年代为13~14世纪。这座集城堡、住所、王城于一身的独特建筑体,被誉为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精品。在西班牙,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谚语:“如果您离世前都未到阿尔罕布拉宫走一趟,那么,您这辈子都白活了!”

    历史的脚印

    人类在欧洲居住的最早痕迹是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尔卡山发现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腓尼基人、希腊人和迦太基人成功地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地中海沿岸定居下来。公元前100多年,古罗马军团在与伊比利亚人部落的战争中获胜,伊比利亚半岛随即进入罗马帝国时期。5世纪,罗马帝国衰亡,日耳曼人开始侵入,数个部落定居下来,建立了多个王国并继承了罗马人的遗产。之后,伊比利亚半岛为西哥特人统治。到了8世纪,与西班牙隔海相望的北非,特别是摩洛哥,已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据。摩洛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又被称为摩尔人,尽管这个名词的含义远不止于此。711年,摩尔人的一支突击队横渡直布罗陀海峡,介入了西哥特王国的内战。在一场决定性战斗中,西哥特的国王被杀。到了718年,摩尔人已经控制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

    756年,第一位摩尔人国王阿夫德拉曼一世定都科尔瓦多,从此开始了摩尔人对西班牙长达近800年的统治。摩尔人也将自己的建筑艺术和审美意趣从故乡带到西班牙,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建筑遗产,其中就包括阿尔罕布拉宫。尽管阿尔罕布拉宫并不是这些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却是至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摩尔诗人曾用“翡翠中的珍珠”来形容这座色彩明亮的宫殿在周围森林衬托下的美景。

    作为摩尔人进军欧洲大陆的前沿阵地,早在889年,格拉纳达就建起了一座被称为阿尔-安达鲁斯的要塞,其后该要塞因失去前哨作用而荒废。11世纪,科尔瓦多的哈里发王国分裂为23个小国,格拉纳达王国即为其中之一,统治格拉纳达的苏丹默罕默德·本·阿赫马尔在要塞原址之上重建城堡。城堡在1333年由格拉纳达苏丹优素福一世转变成皇宫。然而此时,摩尔人在格拉纳达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当时,基督教逐渐兴起并传入伊比利亚半岛,伊斯兰文明在欧洲大陆日渐式微,大片土地落人基督徒手中,最终摩尔帝国在西班牙只能偏安于南部一隅。13世纪,格拉纳达已成为伊比利亚半岛最后一块由伊斯兰教统治的地区。

    当时的西班牙建立有两个基督教王国,其中之一是卡斯蒂利亚王国,另一个则是阿拉贡王国。1469年,阿拉贡王国的费尔南多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王国的继承人伊莎贝拉一世结婚,两国联合成立了西班牙王国,共同打击摩尔人。1492年,格拉纳达陷落,伊斯兰教在欧洲的统治宣告终结,所有尖塔上的“新月被十字架所代替”。

    也是这一年,在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的支持下,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开始了发现新大陆的航行。1512年,西班牙正式统一。

    格拉纳达被天主教征服后,阿尔罕布拉宫居然被神奇地保留了下来。之后的数百年,阿尔罕布拉宫逐渐荒芜,直到19世纪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经过修葺后,成为如今的旅游胜地。作为伊斯兰教世俗建筑与造园技艺完美结合的建筑名作以及阿拉伯式宫殿庭院建筑的优秀代表,阿尔罕布拉宫及其对面的赫内拉利费宫在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代的回音

    神奇的地方自有神奇之处,几百年来,许多名人曾驻足于阿尔罕布拉宫,并且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瞬间。

    1829年春天,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来到这里访古探幽。看到城堡的第一眼,他就被深深地迷住了:“这是一个最优美如画的城市,坐落在我从没见过的可爱的风景中。”

    沉醉于摩尔人文化中的欧文“打算在此逗留,直到写出和这里有关的东西”。

    欧文在阿尔罕布拉宫住了3个多月。他根据听到的古老传说、在阿尔罕布拉宫获得的灵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写出了集随笔、记事、神话于一体的《阿尔罕布拉的传说》。这部文学巨著简直就是一部西方版的《天方夜谭》,也是欧文众多文学作品中极为特别的一部。

    1907年初,维新变法失败后周游列国的康有为来此游历,他详细记录了对摩尔王朝历史轨迹的追溯以及思索,其中尤以在阿尔罕布拉宫的观览介绍得最为详细。或许,这个奇异的地方触动了康有为的思古幽情,并催生了他关于伊斯兰文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独到见解。

    中国作家田晓菲在阿尔罕布拉宫因错按相机遗失大量照片深以为憾,为留住记忆,田晓菲于2005年成书《赭城》。在书中,作家用优美的文字记载了一位中国人游历阿尔罕布拉宫所产生的文化感悟,用诗歌这一文化符号串起了文明的珍珠。

    阿尔罕布拉宫不仅是文学家创作的源泉,也给艺术家带来了无穷的灵感。

    1896年,西班牙作曲家、吉他演奏家弗朗西斯科·塔雷加来到阿尔罕布拉宫,看到夕阳下美丽而苍凉的宫殿,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的吉他名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并取副标题为《祈祷》。这首曲子不久即风靡全球,并享有“名曲中的名曲”之盛誉。乐曲的演奏难度虽大,却意境优雅,完美体现了回忆和现实交织中欲理还乱的情绪,其中的“轮指”和“颤音”恰似宫殿中随处可见的伊斯兰风格的镶嵌图,将回忆和现实紧密连接。

    1926年,具有“数学艺术家”之称的荷兰著名画家埃舍尔,在一次短途旅行中来到了阿尔罕布拉宫。他深深着迷于宫殿中富有韵律感和数学魅力的镶嵌画。在努力尝试模仿不果后,不得不抱憾离去。1936年,埃舍尔在妻子的陪同下再次来到阿尔罕布拉宫,夫妇俩日夜临摹、研究那些镶嵌画。经过艰苦的探索和研究,终于掌握了镶嵌画的绘制窍门,加上原本擅长的变形和循环技巧,埃舍尔能够得心应手地表达数学意味十足的深刻哲学思想,完成了许多流传于世的精美画作。 (梁进)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