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10期
编号:12710622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5年第10期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

     南宋文学大家陆游为自己的藏书楼取名“书巢”,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筑书巢》记之:“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在《筑书巢》中,陆放翁说自己家中堆满了书,乱得像鸟巢。文中所写既是自我讽刺也是自我陶醉。

    “仰视千七百二十四鹤斋”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和篆刻家赵之谦的藏书楼名,这个楼名大概也是目前已知最长的藏书楼名之一了。据说,赵之谦有一天在睡梦中看见一群仙鹤在水池边飞舞,可是水中并没有仙鹤的影子,于是,把自己的藏书楼取名“仰视千七百二十四鹤斋”,寓意自己屈居下僚,在仕途上不得志,卑鄙之人反居其上。

    怎样设计

    如今,人们买了房子后通常都要装修,古代的藏书楼也不例外,这些藏书楼在功能设计上是非常考究的。
, 百拇医药
    其中,皇家藏书楼是设在宫廷内府的藏书处,专供皇帝、皇室成员使用,所藏图书为“内书”。中央官府藏书楼是设在宫外的朝廷藏书处,其藏书被称为“外书”。皇室和中央官府藏书具有国家藏书的性质,往往代表或反映某个时代的国家藏书总貌,书楼设施完善,制度健全,职能兼备,建筑也极尽考究。

    在书院建筑布局中,藏书楼是整个建筑群中少有的阁楼式建筑,甚至可能是书院中唯一较高大的楼阁。为了彰显其重要性,藏书楼多建在中轴线上,或在讲堂之后的突出位置。寺院的藏经殿一般也会建造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后端,成为佛寺的主体建筑之一。

    私家藏书楼阁大多以藏为主,仅供少数人使用,实行封闭管理,所以在建筑上力求均衡对称,有的组合为庭院式建筑群,院中开凿水池以利防火,并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出一个清幽的阅读环境。因为藏书楼主要是用来存放和阅览图书的,所以在建造时,首先要考虑建筑规模必须与所藏图书数量相吻合,即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二是藏书楼不是单纯存放图书的仓库,也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内部设计了供人阅读的空间,并且要考虑取书、看书的方便性。如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邺的藏书楼“谵生堂”,在建造时就考虑到藏书楼是一个与住房、书室不相接联的独立建筑,但为了便于管理,所以要“似离而属,似合而分”。不仅如此,藏书的地方要尽可能通风防潮,并不允许有人于此处歇宿,恐有灯烛火灾的意外。祁承邺将读书处称为“快读斋”,以走廊与藏书处相通,力求宽敞明亮。这种藏书与读书分开的建筑格局,对于保护图书是很科学的。
, 百拇医药
    把上述功能考虑到极致的莫过于皇家藏书楼了,如隋朝的观文殿,不仅窗户、床褥、橱幔等设施都极为华丽富贵,还在户外的地上安装了机关,与屋内控制锦幔升降的二飞仙相关联:当皇帝来此看书时,走在前面手执香炉的宫人会首先踩到机关。机关被触动后,飞仙降下,收幔而上,户扉及橱门自动开启;出则复闭如故。其设计之巧妙,令今天的建筑师都叹为观止。

    在设计藏书楼时,除了考虑上面这些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诸如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特别是藏书楼的防火性能更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历代各类藏书楼都有因火灾而书毁楼亡的惨痛事例。清顺治七年(1650年)初冬的一个夜晚,钱谦益的小女儿与乳母在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上嬉闹,不慎打翻烛火,引燃废纸,酿成大火,造成“楼与书俱尽”的后果。所以,人们在修建各类藏书楼时皆考虑了书楼的防火功能,比如在楼旁修建水池、水塘,有些藏书楼干脆就建在水中小岛上,既防火,又防盗。如义乌虞守愚选址于背山临水之处,又引水为池,筑藏书楼于水池之中,以小舟为渡;楼上,长窗绕环,藏书万卷,可防湿;楼下,明堂宽敞,读书著述于此,可以很好地排除外界干扰。天一阁花园
, 百拇医药
    除了重点考虑防火功能外,一些藏书楼在防潮、防蛀方面也有绝招。如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一楼房间皆用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之下用瓦钵铺垫,瓦钵下面再铺细沙,使得藏书楼的地面比周围高30厘米,既防水,也防潮;藏书楼一楼底层高4~5米,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有落地长窗,通风、采光、隔热效果都很好。嘉业堂内的书籍全部存放于楠木书橱、书箱和书匣中,匣内复衬甲板,十分考究,以达到防蛀的目的。“嘉业堂藏书楼”

    注重环境

    除了在选址的时候对大环境多方考量、选择之外,藏书楼还十分注意周围小环境的建设,通过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的人工修饰和设计,使之与藏书楼的整体达到协调一致乃至增色的目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建造园林式藏书楼非常普遍,当时的藏书楼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融科技文化和审美文化于一体,极富特色。

    那时不少私家藏书楼有构思精巧的园林,追求一种山林的自然野趣和朴实之美,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将景象无限拓展和延伸。这些藏书楼或临街而建,或枕水而居。园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写意抒怀,人境合一,有着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如清代嘉兴朱彝尊的“潜采堂”和“曝书亭”即是典范。朱彝尊出身于书香名门和藏书世家,他把从宅第分立出来的私家后花园改建和重组为私家藏书园。园内叠石垒山,引水为涧。依山傍水的“潜采堂”收藏文献典籍9万卷;花木围绕堂轩之间的“曝书亭”位于院子中央,为木结构建筑,亭子有柱无壁,专为晒书之用。朱彝尊在书楼营造中融入私家园林文化,并且在私家藏书文化中融入审美意境文化,历来为人所称道和仿效。
, http://www.100md.com
    著名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的园林也颇具特色。其藏书楼前的庭院面积虽小,但造型布局独具匠心。天一池清澈见底,池旁垒石成山。绿荫葱翠之中,假山被堆成“福”“禄”“寿”三个字形。一池清水之上,“天一阁”三字碑被莲台托起,水中一巨石犹似昂首的海龟在虔诚地朝拜。山石堆成的“九狮一象”“老人牧羊”“美人照镜”和“福”“禄”“寿”象形石浑为一体,园内植竹,使书楼显得既富丽典雅,又清静幽邃。有报道称,“天一阁”被美国的建筑设计师相中,将被“拷贝”到美国罗得岛大学,成为在建的孔子学院中式园林建筑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的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而且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藏书楼本身和它的历史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赵美娣)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