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爱情真的存在吗?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无私专一的情感,然而,这种情感一定要建立在性的基础上吗?这是一个对爱情产生迷茫的年轻人常常会思考的问题。有人会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里那种纯粹的爱情深深感动,但也会慨叹这种感情似乎正在渐渐消失,在当今这个时代仿佛人们变得无性不爱。有爱就一定要有性吗?事实上,我们应该换一个问题:“纯粹”的爱情真的存在吗?因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爱情和性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人类是性欲最强的物种吗?
和任何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包括我们的近亲黑猩猩),人类的性活动都强烈得多。对我们的近亲动物来说,它们不存在长期的求爱阶段,几乎没有一种猴类和猿类形成了持久的配偶关系。性前准备阶段模式比较简单,通常只有几种简单的面部表情和呼叫。交配本身也非常短暂,以狒狒为例,从尾交到排精的时间只有七八秒,雄性臀部冲击次数至多15次,常常不到15次。雌性看起来没有任何性欲高潮,即使有,和人类的女性相比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性反应而已。
, http://www.100md.com
雌猴和雌猿的发情期很受局限,一般来说,一个月之内只有一周左右,或一周多一点。就连这一点短暂的发情期,也比低级哺乳类动物前进了一步。低级哺乳类发情期更加受排卵期的局限。在人类身上,女性的性活跃期在灵长目动物发情期不断延长的总趋势中,被推到极点。事实上,女性的性活跃期不受任何时间限制,性生活扩展到了妊娠期和哺乳期,只是在分娩前后的短暂时间之内,性生活才受到严格限制。
人类的恋爱能力从哪里来?
显而易见,人类是现存灵长类中性欲最旺盛的一个物种。如果要刨根问底,我们就必须回顾人类的起源。我们人类在进化中出现了一些什么情况呢?
第一,要生存就得猎食。人类的祖先因为森林减少而开始在地上生活之后,已经没有伸手就有的果实,学会捕猎才能生存;第二,必须有一副胜过其他动物的大脑。灵长目的身体条件对于高度适应地面生活的猫科、犬科、有蹄目动物完全没有竞争力;第三,人类必须有较长的童年期,让大脑更发达,更聪明;第四,男性出猎时,女性要留在居所照顾幼儿;第五,男性出猎时必须合作;第六,人类必须要直立行走,用上肢使用武器,才能保证狩猎成功,弥补相对于其他动物先天身体条件的不足。以上各种变化并非按叙述中的顺序先后发生,相反,它们应该是同时逐渐完成的,每一种变化同时都促进着其他的变化。
, 百拇医药
那么,人类与众不同的恋爱能力又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首先,男性留下女性外出打猎时,希望女性忠贞不渝,以确保其抚养的是自己的后代;女性则需要形成与男性的配偶关系,以保证在生育期间获得生存资料,这两点给爱情的演化预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男性都拥有了致命武器(狩猎工具),性争斗的危险性大大加剧。所以,男性满足于只和一个女性结为配偶,也可以减少性争斗,增加生存概率。最后一个原因是,婴幼儿成长缓慢又十分脆弱,这使父母的责任大大加重,父母共同养育子女的行为逐渐成为常态。纵观自然界凡是养育幼崽极其困难的物种全是一夫一妻制,并由父母双方共同哺育后代,例如帝企鹅,这是形成强有力配偶关系——爱情的另一个原因。有了这个情景作为起点,就可以看出由此派生出的其他进化现象。要形成配偶关系,人类就必须养成恋爱能力,必须把一个固定的伙伴铭记在心。
然而,人类是怎么学会拥有固定配偶的?促进其形成配偶关系的因素有哪些?作为灵长目动物,人类祖先早已形成了短暂配偶的趋势,这种关系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天。配偶关系要长到足以适应养育后代的漫长岁月,恋爱以后必须维持爱情。长期和富于激情的求爱保证了爱情的形成,但是此后还需要新的东西去维持爱情。最简单、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使配偶的共同活动更加繁复多样,更使人得到报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使性生活更富有激情。
, http://www.100md.co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身体似乎从各个方面都在“迎合”爱情的产生,仿佛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进化出维持爱情的特殊能力。比如,女性的性活跃期的延长,不能用简单的增加出生率来解释。女性在每个经期只有一次排卵,所以非排卵期的性交根本就没有生殖功能。性活跃期延长的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儿童依赖父母的时间很长,如果女性在育儿期不能接受性生活,那就必然会影响配偶关系,甚至造成灾难。女性在停经期和妊娠期,仍然能接受男性的性要求。这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形成了一对一的配偶关系后,长时间使男性无法得到性满足可能会危及配偶关系。可见,人类的性生活,显然大多与纯粹的繁殖后代没有关系,其重点是凭借性伙伴的互相报偿来加强爱情的关系。
由此看来,配偶双方在性生活中达到圆满,是根深蒂固、有生物学基础的、合乎进化要求的正常趋势。
【责任编辑】张小萌, http://www.100md.com(邓唯柯)
人类是性欲最强的物种吗?
和任何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包括我们的近亲黑猩猩),人类的性活动都强烈得多。对我们的近亲动物来说,它们不存在长期的求爱阶段,几乎没有一种猴类和猿类形成了持久的配偶关系。性前准备阶段模式比较简单,通常只有几种简单的面部表情和呼叫。交配本身也非常短暂,以狒狒为例,从尾交到排精的时间只有七八秒,雄性臀部冲击次数至多15次,常常不到15次。雌性看起来没有任何性欲高潮,即使有,和人类的女性相比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性反应而已。
, http://www.100md.com
雌猴和雌猿的发情期很受局限,一般来说,一个月之内只有一周左右,或一周多一点。就连这一点短暂的发情期,也比低级哺乳类动物前进了一步。低级哺乳类发情期更加受排卵期的局限。在人类身上,女性的性活跃期在灵长目动物发情期不断延长的总趋势中,被推到极点。事实上,女性的性活跃期不受任何时间限制,性生活扩展到了妊娠期和哺乳期,只是在分娩前后的短暂时间之内,性生活才受到严格限制。
人类的恋爱能力从哪里来?
显而易见,人类是现存灵长类中性欲最旺盛的一个物种。如果要刨根问底,我们就必须回顾人类的起源。我们人类在进化中出现了一些什么情况呢?
第一,要生存就得猎食。人类的祖先因为森林减少而开始在地上生活之后,已经没有伸手就有的果实,学会捕猎才能生存;第二,必须有一副胜过其他动物的大脑。灵长目的身体条件对于高度适应地面生活的猫科、犬科、有蹄目动物完全没有竞争力;第三,人类必须有较长的童年期,让大脑更发达,更聪明;第四,男性出猎时,女性要留在居所照顾幼儿;第五,男性出猎时必须合作;第六,人类必须要直立行走,用上肢使用武器,才能保证狩猎成功,弥补相对于其他动物先天身体条件的不足。以上各种变化并非按叙述中的顺序先后发生,相反,它们应该是同时逐渐完成的,每一种变化同时都促进着其他的变化。
, 百拇医药
那么,人类与众不同的恋爱能力又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首先,男性留下女性外出打猎时,希望女性忠贞不渝,以确保其抚养的是自己的后代;女性则需要形成与男性的配偶关系,以保证在生育期间获得生存资料,这两点给爱情的演化预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男性都拥有了致命武器(狩猎工具),性争斗的危险性大大加剧。所以,男性满足于只和一个女性结为配偶,也可以减少性争斗,增加生存概率。最后一个原因是,婴幼儿成长缓慢又十分脆弱,这使父母的责任大大加重,父母共同养育子女的行为逐渐成为常态。纵观自然界凡是养育幼崽极其困难的物种全是一夫一妻制,并由父母双方共同哺育后代,例如帝企鹅,这是形成强有力配偶关系——爱情的另一个原因。有了这个情景作为起点,就可以看出由此派生出的其他进化现象。要形成配偶关系,人类就必须养成恋爱能力,必须把一个固定的伙伴铭记在心。
然而,人类是怎么学会拥有固定配偶的?促进其形成配偶关系的因素有哪些?作为灵长目动物,人类祖先早已形成了短暂配偶的趋势,这种关系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天。配偶关系要长到足以适应养育后代的漫长岁月,恋爱以后必须维持爱情。长期和富于激情的求爱保证了爱情的形成,但是此后还需要新的东西去维持爱情。最简单、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使配偶的共同活动更加繁复多样,更使人得到报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使性生活更富有激情。
, http://www.100md.co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身体似乎从各个方面都在“迎合”爱情的产生,仿佛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进化出维持爱情的特殊能力。比如,女性的性活跃期的延长,不能用简单的增加出生率来解释。女性在每个经期只有一次排卵,所以非排卵期的性交根本就没有生殖功能。性活跃期延长的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儿童依赖父母的时间很长,如果女性在育儿期不能接受性生活,那就必然会影响配偶关系,甚至造成灾难。女性在停经期和妊娠期,仍然能接受男性的性要求。这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形成了一对一的配偶关系后,长时间使男性无法得到性满足可能会危及配偶关系。可见,人类的性生活,显然大多与纯粹的繁殖后代没有关系,其重点是凭借性伙伴的互相报偿来加强爱情的关系。
由此看来,配偶双方在性生活中达到圆满,是根深蒂固、有生物学基础的、合乎进化要求的正常趋势。
【责任编辑】张小萌, http://www.100md.com(邓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