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期
编号:12747545
斗柄东指 天下皆春(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百科知识 2016年第1期
斗柄东指 天下皆春

     立春之日,人们吃春饼、春盘、萝卜,称为“咬春”。据《燕京岁时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春饼是用面粉烙成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春饼与时菜放在一个盘子里,称为“春盘”。春盘早在晋代就已出现,当时称“五辛盘”。五辛,也即5种带有辛辣叶的蔬菜,唐宋之后,称为“春盘”“菜盘”。但古人所说的五辛,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

    除了吃春饼、春盘,立春还吃萝卜。民国《天津志略》记载:“是月如过立春,多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腌、鲜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白莱、粉干、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妇女多食紫水萝卜,谓为子孙萝卜,曰‘咬春’,谓可却春困也。”古人认为,立春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似乎还有增强妇女生育能力的功效,因此才又被称为“子孙萝卜”。

    戴春幡也是立春的节俗之一。春幡也称“幡胜”“春幡胜”。立春之日,女子多以彩绢或彩纸剪出长条状花形,或戴在头上,或装饰在花枝之下,此即春幡。戴春幡的习俗早见于南北朝时,“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到了宋代,戴春幡的习俗已十分流行:“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后世。在清代的钱塘县,迎春之后,“妇女各以春幡、春胜,镂金错彩为燕蝶之属,以相馈遗”。事实上,戴春幡不只是为了装饰,应该还有辟邪、求吉的信仰意味。

    妇女戴春幡,儿童则要戴春鸡。所谓春鸡,就是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的布艺小公鸡。立春这一天,家长把春鸡缝在儿童的衣袖或帽子上,称为“戴春鸡儿”。民众认为,“鸡”与“吉”谐音,“春鸡”寓意吉利。

    春帖又称“春帖子”“宜春帖”,是立春日的张贴之物。一般用有色纸剪出“宜春”二字,或书上吉祥祝辞,贴在门楣或门框上。此俗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有“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的记述,宋人称其为“春帖子”。此俗在后世也多有传承。

    另外,民间还有立春占卜的习俗。在清代的江苏太仓,田家以春牛占岁事:头黄主熟,又专主菜、麦大熟,青主瘟,赤主旱,黑主水,白主多风。身色主上乡,蹄色主下乡。是日喜晴暖,谚云“春寒多雨水,春暖百花香”。河北等地也有“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的谚语。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刘汉杰)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