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766179
科学流言榜(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6期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如今,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着不少“健康秘籍”“生活常识”“安全提示”等。这些流言真的有道理、讲科学吗?让我们和专家一起来看看今年1月选出的科学流言有哪些?其中的真相又是什么。

    朋友圈的“急救贴心提示”能救命?

    流言:强冷空气频至,医生再次忠告50岁以上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记住,在睡眠时如果突发心脏病,剧烈的胸疼足以把人从沉睡中痛醒,需立刻口含10粒复方丹参滴丸或者硝酸甘油片2片,或是将阿司匹林3片(300mg)嚼服!接着应立刻联络急救中心,静坐在椅子或沙发上等候援救,千万别躺下!

    真相:随着寒潮来袭,这条“急救贴心提示”在朋友圈火了起来,但是这条看起来贴心的建议实属于不懂装懂的产物。提示者也许是陪家人经历了一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过程,也可能是在网上看了些不靠谱的文章,就开始信口雌黄。总之,转发的这条消息非但不能救人,反而会造成严重误导。

    这条谣言中讲到的“急救方法”本身有很多问题。谣言中说,碰到剧烈胸痛需立刻口含复方丹参滴丸、硝酸甘油,或者将阿司匹林嚼服。如果胸痛的确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这类中成药基本上是无效的。硝酸甘油虽然对冠心病有效,但如果当时遭遇的是严重心肌梗死,患者会发生低血压甚至心源性休克,此时再口服硝酸甘油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低血压症状,反而会使病情雪上加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冷静,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

    罂粟壳能提味增香?

    流言:前不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组织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执法行动中,发现全国35家餐饮单位在食品制作过程中使用罂粟壳,存在涉嫌违法添加行为。商家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流传很久的一则传言:“在食品中加入罂粟壳能增加食品的香味和鲜味甚至让人上瘾,增加回头客。”

    真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指出,“罂粟壳能提味增香”是商家的过度迷信。实际上,罂粟壳中残留的阿片类生物碱含量还不到0.5%~1%的数量级,很难达到药用吗啡、可卡因等国家的限量标准。

    江苏泰兴卫生防疫站的研究人员曾经抽样分析添加了罂粟壳的火锅底料。结果显示,其中的吗啡含量为0.15~8.5毫克/升。这意味着,即使把整盆火锅底料全部喝掉,也不可能超过30毫克。国际上公认的吗啡成瘾量是每天60毫克。所以,使用罂粟壳提味增香、让食客上瘾,肯定徒劳无功,并且是违法的。

    H5N6和H7N9人感染禽流感会大规模爆发?

    流言:近日,“新面孔”H5N6禽流感感染病例在广东等地出现,“旧面孔”H7N9禽流感感染病例又在上海出现。网上一片担忧之声:人感染禽流感要大规模来临了吗?

    真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表示,H7N9禽流感由携带病毒的禽类感染人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而且这种禽流感人传染人的能力非常弱,不可能大规模爆发。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表示,H5N6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目前病例均为散发,尚未发现有效的人传人证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召开了两次会议,对H7N9、H5N6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雾霾天戴隐形眼镜更伤眼?

    流言:雾霾天不要戴隐形眼镜。因为雾霾天气压低,会加重由于佩戴隐形眼镜造成的角膜缺氧情况,容易造成佩戴者角膜损伤。而且,雾霾中的微小污染物会刺激眼睛,污染镜片,引起眼部过敏等,甚至对角膜和结膜造成损伤。

    真相: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于雾霾天佩戴隐形眼镜更伤眼一说,尚没有客观的研究结论。雾霾天戴不戴隐形眼镜的实验关键在于,戴与不戴是否有明显差异,即需要将非雾霾天戴隐形眼镜和雾霾天戴隐形眼镜进行对照。至于角膜缺氧,则是长期配戴隐形眼镜造成的,与雾霾天无关。

    加湿器一开雾霾值爆表?

    流言:加湿器加自来水,喷出的雾气中PM2.5数值相当于重度污染。

    真相:记者用手持式PM2.5检测仪测试发现,无论是使用加湿器,还是在湿润的卫生间,测到的PM2.5指数全都“爆表”。原因在于,手持式PM2.5检测仪的测定数值并不准确。它一般采用的是光散射法,简单讲,就是它会数出空气中颗粒物的数量,然后换算成单位体积空气里的颗粒物浓度。问题就出在,检测仪分辨不出水蒸气和有害颗粒,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同样大小的小水滴也当成有害细颗粒算进去。据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介绍,手持式PM2.5检测仪是由粒子数转换为质量浓度,不太准,它所测出来的数值也并不被国家认可。

    蜂蜜、蜂王浆真的“有激素”吗?

    流言:蜂蜜、蜂王浆里有激素,不应该给孩子吃,它们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真相: 蜂蜜、蜂王浆中确实存在微量性激素,但其含量实在太低,根本不足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和儿童性早熟没什么关系。

    1984年,美国科学家首先在蜂王浆中发现了性激素睾酮。1988年,我国科学家对蜂王浆中的性激素含量测定发现,每100克蜂王浆中含有雌二醇416.7纳克、孕酮116.7纳克、睾酮108.2纳克。这个量级是什么水平呢?它比很多动物性食品中正常存在(而且安全)的激素含量还要低得多。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曾对市场上销售的一般动物性食品进行过性激素含量检测,按这个结果算下来,牛、羊肉中的雌二醇含量是蜂王浆的10~400倍,羊肉中的孕酮含量是蜂王浆的500多倍,牛奶中的睾酮含量是蜂王浆睾酮含量的20~150倍。肉蛋奶中的这些微量激素残留尚且被认为是安全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认为蜂王浆中含量更少的激素会危害健康呢?

    热饮杯盖有毒?

    流言:最近在网上流传着热饮杯盖有毒的传言,说热饮杯盖“遇热放毒”,或者称“塑料制品本身含毒”,让很多人对外卖纸杯装的热饮安全问题担忧不已。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