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长安城 丝绸之路之源(1)
公元前206年,在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饭局——鸿门宴,项羽坐拥40万铁骑,刘邦身后10万大军,两支抗秦的队伍,本按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做关中王;但是,这场宴席与酒量无关,而是性命攸关的实力比拼,一壶酒,满桌泪,刘邦提前退席涉险逃走,只得离开咸阳,赴任汉中王。经历一路荒远秦岭,汉中的弹丸之地远远不是刘邦的志向,谋士萧何安慰道:“汉中好啊,上有银河天汉辉映,下有汉水日夜流淌,天人之际的吉祥宝地,大王一定可以成就大业。”果然,一番韬光养晦,安邦定国,汉中名副其实成就了大汉荣光。可以想象,刘邦再次回到关中的无限感慨,所以,萧何在营建长安城的时候,城门壮丽无比,他对刘邦说道:“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当年屈辱的郊野鸿门,变成了汉朝的开国之门。未央宫复原图
金城天府,大风起兮云飞扬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战胜项羽后,在山东定陶登上皇帝宝座。五月,按照东周的旧制,将都城设在“天下之中”的洛阳,但娄敬、张良等人认为汉朝立国的形势与周朝不同,洛阳面积不过百里,地势狭窄,并非用武之城;而关中地区东有崤山和函谷关,西有陇山甘肃、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北可借助民族山野林苑,三面合围险阻,易守难攻。以一面出击制胜诸侯,诸侯一旦安定,黄河、渭河的漕运集天下财富,供给京师;如果诸侯有变,则可顺流而下进行牵制。关中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所以三国时期,诸葛亮劝刘备建都成都时,借用张良的话说“天府之国是高祖以成帝业之地”,既表达了山川的便利,也有借势关中的祥愿。
春秋齐国政治家管子提出都城选址的原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长安城的选址符合都城的功能需求:秦岭、渭河之间,利于军事防守;八水(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绕长安,交通、经济俱佳;北方农牧交错,南凭蜀国粮仓。原本渭水南边的小小乡村聚落,秦代属于咸阳郡,嬴政的弟弟封为长安君,是秦皇兄弟之邦;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长安侯,可见长远的灭秦准备;秦国曾在这一带筑有阿房宫前殿,很遗憾,项羽入关时,一介武夫火烧咸阳,据说大火数日不灭。刘邦选择了地势较高的龙首原,将秦国的兴乐宫扩建,并改名为长乐宫,右侧建有未央宫。秦风逝去,汉风乍起!
如今,走上龙首原的高坡,南望唐代长安城的雄姿,明代的西安城墙蜿蜒在现代化的天际线上。向西北回看,汉代长安城如同卧在历史框架中的镜像,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在夕阳下的断垣残壁中,王气回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代长安图
斗城,长安城的宇宙之都
当考古学家一层层剥开土层,长安城轮廓初现;但是,历史的迷雾似乎并没有解开。作为汉朝的都城,长安城与罗马齐名,构成亚欧大陆两端的世界都会。然而,本以为方方正正、气势壮阔的都会布局,却呈现出曲折错落的形态:西北折曲不断,西部宫殿不齐,南部的长乐、未央之间还凸出一段城墙,唯有东部的城墙是南北整齐。难道《周礼·考工记》定下的规划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不过是纸上谈兵、图上画画而已?
长安城的不规则形状引发了千年争论:一种说法是,基于渭河和龙首原之间地势的原因,长安城廓因山就势,呈现不规则图形;第二种说法是,长安城的城市设计模仿天象,称为“斗城”。专记秦、汉都城建设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未央宫前殿遗址
两种观点引发了中国规划史上的千年争论,至今仍在继续。站在汉代长安城的遗址上,笔者一直在反复比较着两种思想:如果归于常识,大汉帝国如果因为一点地形的起伏,就将都城修得支离破碎,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笔者曾拿着古代的星图去对应城址,结果是令人吃惊的吻合,天上的后宫、庶子星座对应地下的北宫、桂宫组成的后宫,天上的少尉星对应地下的武库,天上的北斗七星对应地下的王宫。司马迁认为天上的星座与地面的事物是相通的,“众星列布,体生于地,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从行政演变上说,汉承秦制,秦始皇修建咸阳城的时候,以咸阳宫对应紫微星,以阿房宫对应营室星,修建一条长长的桥梁跨过渭水,与银河上的阁道浑然天成,汉代长安城一定受到咸阳规划思想的影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帝王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孔子才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汉代的画像砖里,帝王出行都坐在“斗形”的马车里,称为“斗为帝车”。刘邦的朝政中心在未央宫,未央宫也叫紫微星,张衡在《西京赋》中赞叹“正紫微于未央,表峣阙于阊阖”“紫宫是环,焕若列宿”。俯瞰长安故城,仿佛引着你的视野,油然仰望苍穹,汉代的政治家和工匠们是何等气魄,才能营建出如此法天象地、天地为廓的宇宙之都!时至当代,世界科技史大师李约瑟也叹服中国营造的东方文化之魂:“再也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皇宫、庙宇、城乡、房舍等,经常出现‘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李小波)
金城天府,大风起兮云飞扬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战胜项羽后,在山东定陶登上皇帝宝座。五月,按照东周的旧制,将都城设在“天下之中”的洛阳,但娄敬、张良等人认为汉朝立国的形势与周朝不同,洛阳面积不过百里,地势狭窄,并非用武之城;而关中地区东有崤山和函谷关,西有陇山甘肃、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北可借助民族山野林苑,三面合围险阻,易守难攻。以一面出击制胜诸侯,诸侯一旦安定,黄河、渭河的漕运集天下财富,供给京师;如果诸侯有变,则可顺流而下进行牵制。关中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所以三国时期,诸葛亮劝刘备建都成都时,借用张良的话说“天府之国是高祖以成帝业之地”,既表达了山川的便利,也有借势关中的祥愿。
春秋齐国政治家管子提出都城选址的原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长安城的选址符合都城的功能需求:秦岭、渭河之间,利于军事防守;八水(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绕长安,交通、经济俱佳;北方农牧交错,南凭蜀国粮仓。原本渭水南边的小小乡村聚落,秦代属于咸阳郡,嬴政的弟弟封为长安君,是秦皇兄弟之邦;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长安侯,可见长远的灭秦准备;秦国曾在这一带筑有阿房宫前殿,很遗憾,项羽入关时,一介武夫火烧咸阳,据说大火数日不灭。刘邦选择了地势较高的龙首原,将秦国的兴乐宫扩建,并改名为长乐宫,右侧建有未央宫。秦风逝去,汉风乍起!
如今,走上龙首原的高坡,南望唐代长安城的雄姿,明代的西安城墙蜿蜒在现代化的天际线上。向西北回看,汉代长安城如同卧在历史框架中的镜像,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在夕阳下的断垣残壁中,王气回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代长安图
斗城,长安城的宇宙之都
当考古学家一层层剥开土层,长安城轮廓初现;但是,历史的迷雾似乎并没有解开。作为汉朝的都城,长安城与罗马齐名,构成亚欧大陆两端的世界都会。然而,本以为方方正正、气势壮阔的都会布局,却呈现出曲折错落的形态:西北折曲不断,西部宫殿不齐,南部的长乐、未央之间还凸出一段城墙,唯有东部的城墙是南北整齐。难道《周礼·考工记》定下的规划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不过是纸上谈兵、图上画画而已?
长安城的不规则形状引发了千年争论:一种说法是,基于渭河和龙首原之间地势的原因,长安城廓因山就势,呈现不规则图形;第二种说法是,长安城的城市设计模仿天象,称为“斗城”。专记秦、汉都城建设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未央宫前殿遗址
两种观点引发了中国规划史上的千年争论,至今仍在继续。站在汉代长安城的遗址上,笔者一直在反复比较着两种思想:如果归于常识,大汉帝国如果因为一点地形的起伏,就将都城修得支离破碎,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笔者曾拿着古代的星图去对应城址,结果是令人吃惊的吻合,天上的后宫、庶子星座对应地下的北宫、桂宫组成的后宫,天上的少尉星对应地下的武库,天上的北斗七星对应地下的王宫。司马迁认为天上的星座与地面的事物是相通的,“众星列布,体生于地,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从行政演变上说,汉承秦制,秦始皇修建咸阳城的时候,以咸阳宫对应紫微星,以阿房宫对应营室星,修建一条长长的桥梁跨过渭水,与银河上的阁道浑然天成,汉代长安城一定受到咸阳规划思想的影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帝王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孔子才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汉代的画像砖里,帝王出行都坐在“斗形”的马车里,称为“斗为帝车”。刘邦的朝政中心在未央宫,未央宫也叫紫微星,张衡在《西京赋》中赞叹“正紫微于未央,表峣阙于阊阖”“紫宫是环,焕若列宿”。俯瞰长安故城,仿佛引着你的视野,油然仰望苍穹,汉代的政治家和工匠们是何等气魄,才能营建出如此法天象地、天地为廓的宇宙之都!时至当代,世界科技史大师李约瑟也叹服中国营造的东方文化之魂:“再也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皇宫、庙宇、城乡、房舍等,经常出现‘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李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