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定鼎门 一门九鼎定神都(2)
定鼎门考古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盛唐前期的定鼎门由墩台、门道、隔墙、飞廊、网台、涵道、马道等组成。由墩台和上面的楼阁构成的“高台建筑”,自汉代起逐渐成熟,唐代达到高潮。墩台宽7.98米,长20米左右,由此构建的城门洞可超过20米,足见规模。城门形成“一门三道”格局,中间为御道,东西门道为大众行人道。从城门的形制看,定鼎门属于“坞壁阙门”。
坞壁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住宅形制,是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又称坞堡。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没有朝廷任命,自称坞主。尤其在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时期,门阀的坞壁成了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形成防御森严的建筑格局,影响颇深。有学者认为,隋唐之所以成为“里坊制”的高峰,都城内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坊”,恰似一个个独立的坞壁。在城门楼的设计上,汉代的阙是登高望远的“观”,以前独立于城门、庙门或者陵墓前,自东汉开始,阙逐渐后退至门和墙体一线,融为一体,并在双阙之间加盖屋顶,以遮蔽下面的大门。门阙即代表了主人的地位和实力,又起到了防御的功能,在家国的转换之间,定鼎门的坞壁阙门矗立起盛唐的门第坐标。
定鼎门遗址已经建设成为博物馆,通过南广场两列仿古灯柱,3个门道通往正中的门楼,豪劲的木构建筑显现出典型的盛唐之风,与两侧的东西两阙主次相应,合而不围。城门很空旷,梯型门栏下两扇朱红大门紧闭,九九八十一个乳门钉在阳光下时而反光刺眼。沿着马道登上城楼,纵贯南北的天街只留下路面残迹,绿色的草种覆盖,灌木交错,被历史踩踏过500年的故土,难说是一片生机还是远去的苍凉。周边正在建设的遗址公园,被现代住宅包围的遗址,如何浓缩成一篇古籍让后人阅读?周边的商业开发都在借助这历史的符号,装点出文化的雅兴,旁边的帝都国际正火热地开盘,千年帝都与国际,时间的足印怎样去连接?
笔者想到门前曾建有的隋代四方馆,东方东夷使者,西方西戎使者,南方南蛮使者,北方北狄使者,四方“蛮夷”都在这里感受中国的威仪。今天的世界,不过是一张机票的飞行和一个键盘的敲击,博物馆地下一层的考古展厅里,深藏着定鼎门的前世今生,除了断垣残石,考古探方里还出土过骆驼的脚印,千年足迹回荡着西域的驼铃。穿越回来,阳光正好,芳草溪流之间,方才品味出唐朝诗人于邺的感悟:“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古今洛阳,云淡风轻。
鼎中有国,门里有坊
定鼎门作为都城正门,具有神圣的仪式性,而门内的里坊,则是城市生活的区域,“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代里坊约126坊,今天考古发现的明教坊和宁人坊遗址,位于定鼎门北侧,经过景观整治,可以管窥隋唐代里坊的轮廓,昔日的文明似乎已经化解在绿草溪流之中,生长出设计师们的文化理念,纷至沓来的游客通过解说牌和导游,去理解古都的景致。
里坊不仅有生活,也展示了洛阳的文治教化。定鼎门至皇城的天街,分布有24个里坊,从坊名和住过的故人,集中体现了洛城文明。北部的积善坊是唐玄宗和4个兄弟的“五王宅”,尚善坊和旌善坊分别是著名的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故宅,以善为名的坊中,充满着皇城根下的贵族气息。教义坊和修文坊分别是武则天母亲和“章怀太子”李贤的住宅。因父亲武士彟早逝,武则天几乎是在母亲杨氏教导下成长为才人的,杨氏出生名门,幼习诗书礼仪,曾写下“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生了武则天后,专门请诗学、音律、礼仪方面的先生为她做家教,塑造武则天的学养和坚韧的性格。作为女儿,武则天对母亲十分敬重孝顺;然而,作为母亲,武则天对待才华横溢的儿子李贤,却心狠难测,先废太子,后来流放,最后逼其自尽。坊如其名,受母亲的“教义”,儿子的“修文”,皇室宗亲的命运如此唏嘘,不如在民宅里尽享天伦。
观德坊里是隋朝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所在地,隋朝开启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福祉,一代代文豪名臣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和流芳的业绩,文章千古在,仕途一时荣,科举取士是将两者结合。旌善坊的唐初名相温彦博宅,积善坊的贞观名臣高士廉宅,崇业坊的中唐第一名相裴度宅,修业坊的许敬宗宅,明教坊中大唐开元名相宋璟宅,著名才子崔融宅,等等。正是有了他们,定鼎门在威严之中又多了一分神采。武则天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女文学家和书法家,善于写飞白书和行草,她所写的飞白书堪称一绝。在她的推动下,洛阳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她经常组织“文学沙龙”,同时培养出大批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等,还留下了“香山寺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在龙门香山的诗会中,宋之问夺得锦袍,称赞武则天不仅仅为了附庸雅兴,更是体恤民情的巡游:“先王定界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的确,由武则天诏立的定鼎门,承接君权神授的吉愿,又开启了太平盛事的图景。直到唐朝气数将尽的时候,诗人褚载站在定鼎门前,无限感慨这倚天城门中的道德乾坤:“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责任编辑】王 凯 (李小波)
坞壁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住宅形制,是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又称坞堡。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没有朝廷任命,自称坞主。尤其在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时期,门阀的坞壁成了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形成防御森严的建筑格局,影响颇深。有学者认为,隋唐之所以成为“里坊制”的高峰,都城内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坊”,恰似一个个独立的坞壁。在城门楼的设计上,汉代的阙是登高望远的“观”,以前独立于城门、庙门或者陵墓前,自东汉开始,阙逐渐后退至门和墙体一线,融为一体,并在双阙之间加盖屋顶,以遮蔽下面的大门。门阙即代表了主人的地位和实力,又起到了防御的功能,在家国的转换之间,定鼎门的坞壁阙门矗立起盛唐的门第坐标。
定鼎门遗址已经建设成为博物馆,通过南广场两列仿古灯柱,3个门道通往正中的门楼,豪劲的木构建筑显现出典型的盛唐之风,与两侧的东西两阙主次相应,合而不围。城门很空旷,梯型门栏下两扇朱红大门紧闭,九九八十一个乳门钉在阳光下时而反光刺眼。沿着马道登上城楼,纵贯南北的天街只留下路面残迹,绿色的草种覆盖,灌木交错,被历史踩踏过500年的故土,难说是一片生机还是远去的苍凉。周边正在建设的遗址公园,被现代住宅包围的遗址,如何浓缩成一篇古籍让后人阅读?周边的商业开发都在借助这历史的符号,装点出文化的雅兴,旁边的帝都国际正火热地开盘,千年帝都与国际,时间的足印怎样去连接?
笔者想到门前曾建有的隋代四方馆,东方东夷使者,西方西戎使者,南方南蛮使者,北方北狄使者,四方“蛮夷”都在这里感受中国的威仪。今天的世界,不过是一张机票的飞行和一个键盘的敲击,博物馆地下一层的考古展厅里,深藏着定鼎门的前世今生,除了断垣残石,考古探方里还出土过骆驼的脚印,千年足迹回荡着西域的驼铃。穿越回来,阳光正好,芳草溪流之间,方才品味出唐朝诗人于邺的感悟:“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古今洛阳,云淡风轻。
鼎中有国,门里有坊
定鼎门作为都城正门,具有神圣的仪式性,而门内的里坊,则是城市生活的区域,“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代里坊约126坊,今天考古发现的明教坊和宁人坊遗址,位于定鼎门北侧,经过景观整治,可以管窥隋唐代里坊的轮廓,昔日的文明似乎已经化解在绿草溪流之中,生长出设计师们的文化理念,纷至沓来的游客通过解说牌和导游,去理解古都的景致。
里坊不仅有生活,也展示了洛阳的文治教化。定鼎门至皇城的天街,分布有24个里坊,从坊名和住过的故人,集中体现了洛城文明。北部的积善坊是唐玄宗和4个兄弟的“五王宅”,尚善坊和旌善坊分别是著名的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故宅,以善为名的坊中,充满着皇城根下的贵族气息。教义坊和修文坊分别是武则天母亲和“章怀太子”李贤的住宅。因父亲武士彟早逝,武则天几乎是在母亲杨氏教导下成长为才人的,杨氏出生名门,幼习诗书礼仪,曾写下“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生了武则天后,专门请诗学、音律、礼仪方面的先生为她做家教,塑造武则天的学养和坚韧的性格。作为女儿,武则天对母亲十分敬重孝顺;然而,作为母亲,武则天对待才华横溢的儿子李贤,却心狠难测,先废太子,后来流放,最后逼其自尽。坊如其名,受母亲的“教义”,儿子的“修文”,皇室宗亲的命运如此唏嘘,不如在民宅里尽享天伦。
观德坊里是隋朝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所在地,隋朝开启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福祉,一代代文豪名臣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和流芳的业绩,文章千古在,仕途一时荣,科举取士是将两者结合。旌善坊的唐初名相温彦博宅,积善坊的贞观名臣高士廉宅,崇业坊的中唐第一名相裴度宅,修业坊的许敬宗宅,明教坊中大唐开元名相宋璟宅,著名才子崔融宅,等等。正是有了他们,定鼎门在威严之中又多了一分神采。武则天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女文学家和书法家,善于写飞白书和行草,她所写的飞白书堪称一绝。在她的推动下,洛阳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她经常组织“文学沙龙”,同时培养出大批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等,还留下了“香山寺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在龙门香山的诗会中,宋之问夺得锦袍,称赞武则天不仅仅为了附庸雅兴,更是体恤民情的巡游:“先王定界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的确,由武则天诏立的定鼎门,承接君权神授的吉愿,又开启了太平盛事的图景。直到唐朝气数将尽的时候,诗人褚载站在定鼎门前,无限感慨这倚天城门中的道德乾坤:“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责任编辑】王 凯 (李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