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族之父(1)
苏东剧变后,与诸多国家迅速倒向西方不同,纳扎尔巴耶夫强调开展“面向东西方的外交”,奉行“积极、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并按远近、亲疏和重要程度建立了成熟的坐标体系:优先发展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伙伴关系,这是哈萨克斯坦稳定的基石;重视与美中欧等大国的高水平互动关系,以便获得技术、管理和资金;同时加强与土耳其等伊斯兰世界的联系。舆论也称纳扎尔巴耶夫是“欧亚两个世界、东西两种文化、极权主义与自由民主两种政治制度的产儿”。纳扎尔巴耶夫在俄罗斯鞑靼斯坦
长袖善舞——务实平衡的外交策略
21世纪初,众多独联体国家发生了“颜色革命”,对纳扎尔巴耶夫和新生的哈萨克斯坦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纳扎尔巴耶夫采取了“平衡”的方法来应对。他深知美国是“颜色革命”的推手,注重与美国这座“灯塔”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纳扎尔巴耶夫对美外交充分体现了灵活、务实的原则,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唯一一个向伊拉克派兵的国家。哈萨克斯坦还为西方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提供支持,允许其在必要情况下使用哈萨克斯坦的领空和机场。纳扎尔巴耶夫还同意将哈萨克斯坦优质的石油输送到美国主导的石油管道中去。作为回报,美国很早就给予纳扎尔巴耶夫“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并取消了“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对哈萨克斯坦的限制,美国政治家们也在各种场合称赞哈萨克斯坦是“美国人的朋友”。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提议成立国际反恐网络
与此同时,纳扎尔巴耶夫也没有忽视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外交中的地位。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世代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哈俄两国的合作不仅有双边基础上的,还有独联体框架下的。纳扎尔巴耶夫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支持俄罗斯成立统一经济空间的计划,同时维持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众多的军事设施和基地。纳扎尔巴耶夫一方面表示要发展与北约的关系,参加欧洲安全体系以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又强调发展同北约关系的前提是“不损害独联体内的军事合作”。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民主之争、天然气价格之争、塞瓦斯托波尔港口租用问题、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等争端中大伤元气;与之相反,哈萨克斯坦则在哈俄合作中收获颇丰。凭借其刚柔并济、务实平衡外交政策的有效施展,纳扎尔巴耶夫成为原苏联地区屈指可数的能让美俄中都信赖的伙伴。
政治世俗化与民族宗教和解
当红色神话破灭后,各类“救世主”游走在这个迷茫封闭的国度,怂恿人们相信他们的说教,这对国家的稳定构成不小的威胁。对此,纳扎尔巴耶夫在《危机十年》中说:“宗教在哈萨克斯坦不是将自己置于民族和政治对立面的竞争团体,而是哈萨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补充。”虽然哈萨克斯坦是穆斯林国家,但伊斯兰教在这里并没有演变为政治力量,纳扎尔巴耶夫在总统就职仪式上并没有像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元首那样将手放在《古兰经》上宣誓,而是将手放在哈萨克斯坦的《宪法》上。在被问及他是否为穆斯林时,纳扎尔巴耶夫坦率地说:“我不回避我过去是共产党员,因此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不过,复活节时我就到东正教教堂,斋月时我拜访穆斯林清真寺……我遵循这样的思想原则,那就是上帝只有一个,而通往上帝的路有千万条。”正是这种灵活务实的宗教理念造就了哈萨克斯坦多元宽容的宗教环境,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对非伊斯兰教派和其他宗教仪式的强烈对抗,对无神论更是采取完全的宽容态度。
20世纪90年代初,众多独联体国家掀起排俄浪潮,使得这一地区民族问题愈加复杂。哈萨克斯坦境内正式登记的民族有130多个,纳扎尔巴耶夫强调族际和睦,通过立法措施,严厉打击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的政党和团体,安抚各个少数民族,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哈萨克族的部分利益,团结俄罗斯族,保留俄语作为官方语言,保护少数民族官员的利益……这使得哈萨克斯坦2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重大民族冲突。在纳扎尔巴耶夫的倡议下,1995年,哈萨克斯坦成立了旨在融洽民族关系的专门机构——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大会。全国建立了上百个民族文化中心,以保护和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化和传统。同时,纳扎尔巴耶夫还发起了一项旨在让出走的哈萨克人回归故土的运动。自独立以来,已有60万哈萨克人返回故土,国家为他们提供土地、住房,并提供就业协助。在独联体国家中,哈萨克斯坦为解决民族和解问题实行的政策最为有效。
在国际上,纳扎尔巴耶夫倡议并组织召开了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协调世界各传统宗教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对话能最大程度压缩极端主义的生存空间。自2003年以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吸引了世界各国宗教团体、宗教人士以及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积极参与。由纳扎尔巴耶夫领导的哈萨克斯坦,成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如此大规模的世界宗教领袖集会尚未在其他地方举办过,哈萨克斯坦为此专门建造了一座面向所有宗教的建筑——“和平与和解宫”。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哈萨克斯坦青年论坛”上与粉丝互动
一体化的倡导者
苏联解体前夕,纳扎尔巴耶夫竭力维护摇摇欲坠的联盟,当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肢解帝国的时候,远在南部边陲的中亚国家被摒弃在核心决策圈外。三国签订《别洛韦日协定》后,纳扎尔巴耶夫控制住自己的失望之情,立即同中亚四国协商,力促独联体的建立。 (刘万江)
长袖善舞——务实平衡的外交策略
21世纪初,众多独联体国家发生了“颜色革命”,对纳扎尔巴耶夫和新生的哈萨克斯坦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纳扎尔巴耶夫采取了“平衡”的方法来应对。他深知美国是“颜色革命”的推手,注重与美国这座“灯塔”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纳扎尔巴耶夫对美外交充分体现了灵活、务实的原则,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唯一一个向伊拉克派兵的国家。哈萨克斯坦还为西方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提供支持,允许其在必要情况下使用哈萨克斯坦的领空和机场。纳扎尔巴耶夫还同意将哈萨克斯坦优质的石油输送到美国主导的石油管道中去。作为回报,美国很早就给予纳扎尔巴耶夫“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并取消了“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对哈萨克斯坦的限制,美国政治家们也在各种场合称赞哈萨克斯坦是“美国人的朋友”。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提议成立国际反恐网络
与此同时,纳扎尔巴耶夫也没有忽视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外交中的地位。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世代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哈俄两国的合作不仅有双边基础上的,还有独联体框架下的。纳扎尔巴耶夫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支持俄罗斯成立统一经济空间的计划,同时维持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众多的军事设施和基地。纳扎尔巴耶夫一方面表示要发展与北约的关系,参加欧洲安全体系以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又强调发展同北约关系的前提是“不损害独联体内的军事合作”。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民主之争、天然气价格之争、塞瓦斯托波尔港口租用问题、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等争端中大伤元气;与之相反,哈萨克斯坦则在哈俄合作中收获颇丰。凭借其刚柔并济、务实平衡外交政策的有效施展,纳扎尔巴耶夫成为原苏联地区屈指可数的能让美俄中都信赖的伙伴。
政治世俗化与民族宗教和解
当红色神话破灭后,各类“救世主”游走在这个迷茫封闭的国度,怂恿人们相信他们的说教,这对国家的稳定构成不小的威胁。对此,纳扎尔巴耶夫在《危机十年》中说:“宗教在哈萨克斯坦不是将自己置于民族和政治对立面的竞争团体,而是哈萨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补充。”虽然哈萨克斯坦是穆斯林国家,但伊斯兰教在这里并没有演变为政治力量,纳扎尔巴耶夫在总统就职仪式上并没有像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元首那样将手放在《古兰经》上宣誓,而是将手放在哈萨克斯坦的《宪法》上。在被问及他是否为穆斯林时,纳扎尔巴耶夫坦率地说:“我不回避我过去是共产党员,因此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不过,复活节时我就到东正教教堂,斋月时我拜访穆斯林清真寺……我遵循这样的思想原则,那就是上帝只有一个,而通往上帝的路有千万条。”正是这种灵活务实的宗教理念造就了哈萨克斯坦多元宽容的宗教环境,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对非伊斯兰教派和其他宗教仪式的强烈对抗,对无神论更是采取完全的宽容态度。
20世纪90年代初,众多独联体国家掀起排俄浪潮,使得这一地区民族问题愈加复杂。哈萨克斯坦境内正式登记的民族有130多个,纳扎尔巴耶夫强调族际和睦,通过立法措施,严厉打击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的政党和团体,安抚各个少数民族,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哈萨克族的部分利益,团结俄罗斯族,保留俄语作为官方语言,保护少数民族官员的利益……这使得哈萨克斯坦2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重大民族冲突。在纳扎尔巴耶夫的倡议下,1995年,哈萨克斯坦成立了旨在融洽民族关系的专门机构——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大会。全国建立了上百个民族文化中心,以保护和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化和传统。同时,纳扎尔巴耶夫还发起了一项旨在让出走的哈萨克人回归故土的运动。自独立以来,已有60万哈萨克人返回故土,国家为他们提供土地、住房,并提供就业协助。在独联体国家中,哈萨克斯坦为解决民族和解问题实行的政策最为有效。
在国际上,纳扎尔巴耶夫倡议并组织召开了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协调世界各传统宗教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对话能最大程度压缩极端主义的生存空间。自2003年以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吸引了世界各国宗教团体、宗教人士以及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积极参与。由纳扎尔巴耶夫领导的哈萨克斯坦,成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如此大规模的世界宗教领袖集会尚未在其他地方举办过,哈萨克斯坦为此专门建造了一座面向所有宗教的建筑——“和平与和解宫”。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哈萨克斯坦青年论坛”上与粉丝互动
一体化的倡导者
苏联解体前夕,纳扎尔巴耶夫竭力维护摇摇欲坠的联盟,当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肢解帝国的时候,远在南部边陲的中亚国家被摒弃在核心决策圈外。三国签订《别洛韦日协定》后,纳扎尔巴耶夫控制住自己的失望之情,立即同中亚四国协商,力促独联体的建立。 (刘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