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9期
编号:12947166
秋深渐入冬红叶已随风(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日 《百科知识》 2016年第19期
秋深渐入冬红叶已随风
秋深渐入冬红叶已随风
秋深渐入冬红叶已随风
秋深渐入冬红叶已随风

     在汉语里,“冬”字的本义为“终”,有“四时尽”“物终藏”的内涵。“四时尽”意味着春、夏、秋、冬四季行将结束,“物终藏”却可以有多种理解:秋天已过,粮食等秋收作物已经收仓入库、贮存起来;天气渐冷,人们的活动也逐渐由户外转移到室内;冬天来了,一些鸟兽或迁徙、或蛰伏……这些都可视为“冬藏”的内容。作为季节转换的节气,又受“四时尽”“物终藏”等观念的影响,立冬之时,古有帝王迎冬的礼俗,节气前后又有传统的十月朔,民间相应地也有一些习俗活动。

    节候表征

    在二十四节气中,“分、至、启、闭”是古人最早创设的8个节气。“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古人之所以称“四立”为“启、闭”,源于对时令阴阳变化的认知:春生夏长,阳气盛,古人称为启;秋收冬藏,阴气盛,古人称为闭。从历法发展规律上看,应该是先有“分、至”、后有“启、闭”,这8个节气至迟在战国之前就已经确立。

, http://www.100md.com     古人重视季节的转换。早在先秦之时,逢四季开始的所谓“启、闭”之日,周天子都要率三公、九卿、大夫到郊外迎接新季节的到来。其中,立冬日要到北郊迎冬。迎冬之前,天子要斋戒;立冬当天,天子率僚属到北郊行迎冬之礼;回朝后,天子还要奖赏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抚恤死者留下的孤儿遗孀。

    延到东汉时,在先秦天子迎气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祀活动。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春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五方中央神)于中央,祭黄帝后土;立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在五郊迎气祭祀的神灵中,青、赤、黄、白、黑五帝为主神,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五人神为辅佐神。其中,立冬日迎冬祭祀的黑帝玄冥,既是北方之神,也是冬季之神。东汉之后,帝王五郊迎气祭祀逐渐废弛不举。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冬有“三候”:“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人大水为蜃。”大意是立冬这天,水面开始结冰;5天之后,地面开始封冻;再过5天,野鸡飞入海中化为大蛤。在古人看来,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阴气不足、将有灾祸发生、国中多淫妇等异象。
, 百拇医药
    立冬的节候表征也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唐代诗人元稹作《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诗人写立冬时的物象,也咏作物收获、寒衣制作的人事,最后落笔于“雉入大水为蜃”的候应。元代学者陆文圭也有《立冬》诗,其中有“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之句,以秋后菊花和风后红叶表征立冬节候。

    十月朔

    在古人的观念中,“立冬,十月朔气也”,节气前后有传统的十月朔。十月朔,民间也称“秦岁首”“十月朝”“祭祖节”“寒衣节”等。

    十月曾是秦朝历法的岁首。据文献记述,秦以“冬十月为年首”,时间与夏历的十月吻合。十月作为一岁之首体现了“年”字的本意:“年,谷熟也。”这是以农事周期为一年的计算方法。古代改朝换代讲究“改正朔,易服色”,也即颁行新历法,改变服饰颜色。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代商以子月为正月,秦代周则以亥月为正月,也即以十月为岁首。
, http://www.100md.com
    汉朝建立后一直沿用十月岁首的传统,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采用太初历,改正月为岁首,才有后世的“元旦”(春节)。汉代朝廷虽然颁用了新历法,但十月初一作为节日的习俗却一直在民间延续。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黍”即黍子,黏米的一种;“臛”即肉羹,“黍臛”就是黍子加肉熬成的肉粥,是秦朝岁首的主要节令食品。宋人沈遘有《初冬近饮酒作》诗,其中有“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的咏叹,足见秦岁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十月又是古人祭祖的月份。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的宗庙祭祀有四时之祭,也即以四季时令物品向祖灵献祭,让祖先尝新,每季都有一个专用名称: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其中,立冬之日举行的“冬烝”之祭,按西汉大儒董仲舒的解释:“烝者,以十月进初稻也。”也即以新收获的稻子祭荐祖先。《礼记·月令》中也有孟冬之月天子以猎物祭祀先祖的记载。

    为亡故的祖先送寒衣的记述早见于唐代。《唐大诏令集》是宋人辑录的一部唐代皇帝诏令集,据其中的《九月一日荐衣陵寝诏》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皇帝下诏,为祖先送衣服,时间却是九月一日。事实上,这一政令在民间的影响有限。晚唐五代敦煌曲子词《捣练子》:“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在这首小唱中,孟姜女送寒衣的对象仍然是生者,而非亡人。立冬祭祀

    宋代十月朔,民间有送寒衣之实,却无寒衣节之名。在北宋京城汴梁(开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到了元代,寒衣节之名开始出现:“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此一月行追远礼甚厚。”

    明清时,寒衣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悼亡节。在明代的北京:十月初一日,纸铺裁五色纸,做男女衣,一尺左右长,曰寒衣。寒衣外包有纸套,上书收衣人姓氏、辈分,如同邮寄的书信一样。到了晚上,家家祭奠,呼唤着亡者的名字,在大门处焚化寒衣,称“送寒衣”。清代的北京仍如前朝: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做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百拇医药(刘汉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