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940322
长度单位米的前生今世与未来(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21期
长度单位米的前生今世与未来
长度单位米的前生今世与未来
长度单位米的前生今世与未来
长度单位米的前生今世与未来

     1889年国际米原器

    从“档案米”到光波米

    遗憾的是,从事测量工作的天文学家出现了小小失误,导致1米的长度比定义中的长度缩短了0.02毫米。后来,人们通过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从地球极点到赤道的经线长为1.000229千万米,而不是梅尚测量的1千万米。也就是说,长度标准单位1米比规定的长度短了0.02毫米。著名科普作家肯·奥尔德曾在《万物的尺度》中披露说,梅尚返回巴黎后,发现测量有错误,因为他在同一地方的两次测量结果不能吻合。这一失误产生的负罪感令梅尚日夜不宁,精神濒临崩溃。为修正错误,他再次赴野外测量,结果因患疟疾而死于途中。

    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法国科学家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X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因此,这根铂杆也被称为“档案米”。这是最早的“米”定义。

    由于“档案米”存在严重的变形现象,人们于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铱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 只,截面近似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长度的一只)被选为国际米原器,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大会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给出了严格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米原器必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做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到0.1微米)、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等等。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这给各使用国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

    20世纪 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之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进行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不存在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也于1963年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火星气候探测者”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在1983年10月于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

    这样一来,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从“自家米”到“国际米”

    采用国际单位,能够使本国比较快地和国际科学界、工商业接轨,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开放的标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拟订划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请国际权度局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次年制成运回国。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尺为3市尺,1公升为1市升,1 公斤为2市斤。改革后的市制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所接受。1949年后,市用制通行全国。

    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当时,考虑到民众习惯,对中药方剂计量还保留了市用制;1979年1月1日,中药方剂计量也开始使用公制。自1991 年1月1日起,法定单位制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迄今为止,世界上224个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都采用国际单位制,只有美国、缅甸和利比里亚3个国家还坚持使用英制而拒绝使用公制。后两个国家可能是由于习惯问题,美国则认为自己是科技、工业、教育界老大而拒绝使用。

    不过,美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除了大量的单位换算给教学和交换带来不便之外,还造成过巨大的损失。1999年,美国宇航局“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发现它距离火星比科学家预测的近了60英里(96千米)左右。这不是因为时空关系出现了问题,而是因为在“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开发中出现了两种计量单位的冲突。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在计算中采用的是公制单位(如米和厘米等),但提供导航软件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程师在研究中采用的是英尺、英寸等英制单位。结果,由于运行轨道总不稳定, 耗资8000万英镑建造的“火星气候探测者”号最终撞向火星表面报销。

    【责任编辑】赵 菲 (武际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