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3014363
哈密 文化西域起点(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24期
哈密 文化西域起点

     我们知道,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相邻,两个区域同处亚欧大陆腹地和西风环流带,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约34~38毫米;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年总量仅次于青藏高原。这样光照和气候条件有利于瓜果糖分的沉淀,加上高山雨雪水充足灌溉,都能收获高品质的甜瓜。可见哈密瓜扬名天下古丝路,并非自然因素,而是受哈密独特地理与人文的馈赠。回王陵

    清初,哈密地方首领最先挣脱准格尔蒙古控制归顺朝廷,并在屡次西北战事中坚定支持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中央政府稳定新疆的坚固桥头堡。康熙帝对于哈密回王进贡的瓜分外珍重,御封“哈密瓜”,这其中自然有对哈密回王忠诚的肯定和赞许。《皇朝通志》说:“哈密瓜,体甚钜,长尺许,两端皆锐。味较内地甘美,可矖(晒)为脯,芳鲜历久不变。自哈密臣服以来,每岁充贡献,中土始尝此味,前此所未有。”《新疆回部志》也记载:“瓜,回人最喜食,熟时,老少男女恣意饱啖,以抵饭食。故回地广种多收,如种粟储粮。自康熙初年,哈密投诚,此瓜始入贡,谓之哈密瓜,彼时视为珍品。”到京的哈密瓜再由皇帝分赐给各王公大臣,成为朝野上下共享的“开”疆、“治”疆果实。

    自哈密到北京超过2500千米,为了能将哈密瓜保质保量地运至北京,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一是瓜熟六分即摘,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说“然贡品亦只熟至六分有齐,途间封包闭束,瓜气自相郁蒸,至京可熟至八分,如以熟八九分者贮运,则蒸而霉烂”;二是尽可能压缩运输时间,清初张寅之在《西征纪略》中记述了哈密瓜运输的情景,那阵势与唐代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方式相似,快马加鞭连续转运,“路逢驿骑,进哈密瓜,百千为群。人执小兜,上罩黄袱。每人携一瓜。瞥目而过,疾如飞鸟”。只有在国家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丝路才能畅通无阻,才能让哈密的甜瓜在京城的餐桌上出现。吃的是哈密瓜,品的则是新疆安定、西域边疆的繁荣。

    阳关之西有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诗人王维在微雨清晨送别好友时写下的诗篇。阳关之西,气候、风物与长安迥异,风俗、言语更是差异万分。试想,在漫长的大地行走、经年累月的行旅之后,举目皆是生疏面孔,充耳不闻故乡音,思乡之情与孤身一人的寂寞相互叠加,怎能不发出“世难那堪恨旅游”的感慨。笔者则相对幸运,行走在哈密解放路上,耳畔响起浓浓陕西方言,起初以为是如笔者般的旅游者,很快发现这里有处自清末就形成的陕西人社区,高楼环绕的民主巷竟还有一座气势不凡的“陕西大寺”!

    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穆天子西游”的故事抑或传说早早记录了汉民族向西开疆拓土的尝试。汉民族扎根哈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中国移民史》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的前凉、后凉和北凉都在哈密设郡并派遣太守实施管理。421年,北凉灭西凉时,唐和、唐契兄弟与外甥李宝避难于伊吾,“召集民众两千余家,臣于蠕蠕(柔然)”,这是汉人成规模移民哈密的早期记录。随后《魏书》卷十《高昌传》称高昌(今吐鲁番哈密盆地)“国有八城,皆有华人”。

    隋朝一统天下,国力强盛,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下令远征伊吾(今哈密),《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记载:“帝以右翊卫将军河东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突厥启民可汗连兵击伊吾。师出玉门,启民可汗背约,兵不至,世雄孤军度碛,伊吾初谓隋军不能至,皆不设备,及闻世雄兵已度碛,大惧,请降,诣军门上牛酒。世雄遂于汉旧伊吾城东筑城,号新伊吾,留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以甲卒千馀人戍之而还。”这卫戍的千余人中大概有僧侣,或有人出家为僧,因为若干年后求法的玄奘法师于九死一生后来到伊吾,竟然发现有3名汉地僧人。其中一位老僧闻听有中原大德来到,竟然来不及整理衣冠,光着脚便跑出来迎接,抱住玄奘法师来不及诉乡愁就失声痛哭。史载他“哀号哽咽不能已已,言‘岂期今日重见乡人’”。他乡遇故知的激动让玄奘法师也不能自已,亦对之伤泣。

    阳关之西有故人,写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诗仙”李白竟也由此而来。《新唐书·李白传》说李白出生于701年,“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先祖因罪被流放西域发配碎叶城,于唐神龙初年(705)逃回中原,由此推算李白应出生于西域,五六岁时回到中原成长于四川江油。“哈密有碎叶城,即古突厥之地,有野蚕栖于水草。”这是清代文人姚雨春考察哈密人文地理时留下的笔记,为确定李白的出生地增添了几处可能与猜测。无论“诗仙”是否出生于哈密,喝马奶、吃羊肉、穿越大漠、行经哈密绿洲必定是他童年的生活片段。大清真寺

    宋元时期,汉文化在哈密沉淀发展,哈密已然成为步入西域的中转站。明初外交家陈诚出访中亚撒马尔罕时经过哈密,留下“遗迹尚存唐制度,居人争都汉官仪”的诗篇,清初七世哈密回王伯锡尔王执政时,改建扩充哈密回王府,特意从内地聘请多位汉族工匠修筑,建成了占地百余亩、大小9座门楼、88处房间的大型伊斯兰风格建筑群,但那“(王府)附墙筑台,高出城上……亭台数座,果树丛考,名花异草,列盆成行,俨然内地风景”。

    访哈密回王陵

    离回王陵很远,就能嗅到它古老的气息。王陵的大门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拱形的门,两侧高高的门柱上是相对而立的弦月,静穆而厚重。走进回王陵的院落,一代一代威震一方的回王,便从历史的记忆中一一走来。

    哈密回王是指清代哈密维吾尔地方封建领主。1697年,哈密维吾尔首领额贝都拉助清廷平定葛尔丹叛乱有功,被册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爵位世袭。自此,其后裔由王公、贝子、贝勒一直晋升为和硕亲王,尽享尊贵。哈密王权从清康熙36年(1697)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受封始,至民国19年(1930)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去世结束,历经九世,共233年。 (刘小方)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