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051535
北庭故城天山北麓的丝路明珠(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0期
北庭故城天山北麓的丝路明珠

     从谷歌卫星地图上看,古城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位于两河之间略高的台地上。向南是高耸的博格达雪峰,向北是冲击平原和低山丘陵林区,周围景色多样优美。城有内外两重,外城为南北走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实测周长约4600多米。城外有护城河相绕,四个城墙角都设有高耸的角楼,东西南北城墙中部各设城门一个。整体城池布局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的思想。内城位于外城偏东北方向,周长约3000米。由于北庭古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接纳过汉、突厥、回鹘、蒙古等民族的居住和使用,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的筑城技艺与思想都在城内留下印记,这成为北庭故城最大的特点。

    据薛宗正教授《丝绸之路北庭研究》一书记述,北庭故城是由可汗浮图城等粟特五城(柔然汗国时代)演变而成,入唐后,进行过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定型为今天的规模。其中庭州时期主要重修了中城,基本上泯灭了原粟特五城的余迹,北庭都护府创立及其晋升为大都督府之后,又将原有诸城统一为外城,并兴建了子城和西延城;进入北庭节度府或北庭道时期,盖嘉运又进行了最后一次重修,仍然保留了5个城堡,唐之五城虽然已非粟特五城原貌,但仍与别失八里之名长期共存。

    走进北庭故城,满眼尽是高大夯土厚墙遗存。外城南、北、西三面城垣尚存,过梁式木构城门结构犹在,城墙上的夯线和夯窝痕迹犹存。走进残墙,贴耳细听,似乎还能听到那久远之前施工者们粗重的喘息,彷佛能看到有人不小心将衣兜的一枚开元通宝遗落在地。外城内的街巷以民居为主,商业用地向南分布,内城则为衙署,建筑遗存较外城高。土墙之内的房屋平面或紧凑或宽阔,留存着曾经居住者对生活的期许与希望。

    考古学家证实了薛宗正教授的研究,认为古遗址多为唐代所筑,但历史告诉我们,早在西汉时,苦于经略西域时军事后勤补给线过长的问题,政府就已经开始在西域就地屯田,并设立戊己校尉作为西域最高屯田兵長官,下设屯长直接领导田卒生产和战斗的基层工作。东汉时期,戊己校尉分化成戊、己两校尉,其中主管天山南麓的屯田长官己校尉治所由高昌东迁柳中,主管天山北麓的戊校尉治于山北金浦城,中心在今吉木萨尔县,但屯田范围已扩展至奇台、木垒县内,《后汉书耿恭传》载“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那时的金浦城内的汉家子弟是否也曾站在今天故城的位置东望故乡呢?他们中有人回去过吗?

    故城西侧有处高大的土墩,土墩立面呈梯形,东临水池,阳光下倒影与水草相叠,颇有柬埔寨吴哥大寺的感觉。土墩上中下三层各有若干穹顶形门洞分布,彷佛时光穿梭机的入口。走进大寺,抬头是残缺的屋角,脚下地砖均为褐红色,并以“人”字形铺设,寺内讲解员说这些都属于回鹘建筑风俗,取意步步高升。寺内正殿高约14米,西、北两侧坍塌严重,与黄土黏为一体,等待发掘,隐约间似乎能看到佛龛或木柱的印记。南侧配殿基本发掘完毕,十八尊罗汉像以结跏趺坐式两两相对,造像头部损毁缺失,甚为可惜。配殿墙壁上留有壁画,但大部分模糊不清,一副名《高昌王子出行图》却依旧色彩明亮,画面上的高昌王子正率领军队在山谷穿行,人物面容饱满,衣衫上红色的衣领或飘带尤为绚丽,白马、红马、黑马皆膘肥体壮、精神抖擞,整幅画动感十足,画面尾部的古回鹘文字也清晰流畅,生动再现了千年之前的北庭生活样态。

    据悉,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呈现北庭故城,近年来昌吉州和吉木萨尔县加大了对古遗址的保护力度,相信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和文物保护资金的相继投入,北庭故城在未来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责任编辑】王 凯 (刘小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