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048650
跟着味觉去旅行(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1期
跟着味觉去旅行
跟着味觉去旅行

     炸鱼薯条通常包含一片裹面粉油炸的鱼和一份薯条,传统上是撒盐和醋吃的,不过现在已开发出配咖喱酱、番茄酱、肉汁和腌洋葱等新吃法。

    在英国的路上行走,无论什么时间,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捧一个纸包,里面是浇了番茄酱或者芝士调料的薯条和一大块煎鱼。其实最有意思的就是炸鱼薯条以前用的包装了,尤其是在路上吃的时候,它们不是装在盘子里,而是用报纸包起来。听说在英国,最早选用包薯条的报纸一定是当天的《泰晤士报》,这样就可以一边吃着炸鱼一边看报纸了。当然,现今的炸鱼薯条早已经改用干净的白纸或者纸盒装。

    正是英国人的执着让炸鱼薯条成为世人眼中的英国国菜,上至皇室,下至寻常百姓,都非常喜欢。如此痴狂的热情竟然让英国人为了炸鱼薯条不惜和另一个国家“开战”。英国人炸鱼最爱用鳕鱼,欧洲鳕鱼产区主要集中在冰岛海域。1944年,冰岛独立后,连续几次扩大领海范围以保护鱼类资源。这一做法遭到了英国的抵抗。两国海军都派出了军舰。自1958年以来发生过三次“鳕鱼战争”。盟友们不断建议英国改吃其他鱼类,但英国人坚持只愿意吃正统鳕鱼。直到1976年,在北约调停下,英国才作罢。时至今日,冰岛仍是鳕鱼的主要出产国之一。而冰岛宣称的200海里海洋界限,被定义成专属经济区后在1976年获得广泛承认,并被写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小小的鳕鱼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海洋游戏规则。

    香肠和啤酒的世界

    比起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美食国,德国人在吃上似乎单调许多。他们的菜谱几乎“周”而复始,少有变化,不少人形容德国人的饮食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尽管德国人“大块吃肉”,也有食不厌精者——香肠就是德国食物里的精华。德国人对香肠的喜爱就像意大利人对披萨、中国人对饺子一样,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德国香肠种类多达上千种,肉店里整根的、成串的、切片的香肠,琳琅满目;饭馆的菜单上,香肠也占着绝对优势,肠条沙拉、农式香肠、巴亚白香肠、法兰克福小香肠、血肠、纽伦堡香肠……数不胜数。德国香肠的主要原料从猪肉到牛肉,从动物性原料到蔬菜,包括培根肉、小牛肉、牛奶和洋葱末,甚至还有猪和牛的内脏、舌头等。

    依照不同的口感,德国香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香肠是内含肉块,咀嚼感较强;另一类香肠不含肉块,而是将肉切碎,食用时润滑感较强。

    德国香肠的吃法繁多,不仅可直接蒸煮、油煎或烧烤,也可以做成沙拉、汤、热食、甚至生吃,如德国的萨拉米肠可以直接生吃,法兰克福香肠是蒸煮产品的代表,纽伦堡香肠、图林根香肠则多是烤食。另外,还有一种口味较重、经过风干后专为搭配啤酒食用的啤酒香肠,这种香肠咸而硬,很有嚼劲,与啤酒最搭。

    哥廷根和雷根斯堡的香肠从中世纪起就已享有盛名。图林根的红肠声名远播,这种可烤着吃的香肠加有好闻的墨角兰香料;施瓦本地区的人们则迷恋加了百里香、丁香和豆子等调味品的黑香肠。

    法兰克福香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不仅味美,而且脂肪含量低。德国东南部纽伦堡的“香肠屋”更是闻名遐迩, 非亲自去品尝而不足以解馋。这家“香肠屋”的外表普普通通,只卖一种香肠。这是一种白色香肠,長约13厘米,粗细如人的中指。烹饪方式也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把它放在火上烤成淡褐色,另一种是把它放在用猪骨头熬成的汤里同吃。这种香肠烤好后,里外都很脆,富有弹性,味道极鲜;汤里煮的香肠,则截成一段一段的,白白的,滑嫩适口,就着鲜骨头汤吞食下肚,真是爽极了。最绝的是,它一点儿也不腻。据称“香肠屋”平均每天能卖出五六千条香肠。

    德国政府对香肠制造业的管制非常严格,法律规定,香肠内不得搀杂面粉、色素、骨头和防腐剂等。不仅如此,制造名牌香肠的厂家还需要经过当地政府的授权,而能够得到授权的企业数量很少。种种措施确保了德国香肠的质量,使之在美食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享誉世界。

    有了肉就少不了酒。德国是世界饮酒大国,酒类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啤酒的销量居世界首位,啤酒是德国的“国饮”。

    德国啤酒分为20 多个种类、1500多个品种,最大特点就是纯度高,不同地区有各自独特的口味。以慕尼黑为中心的拜恩区、汉堡北部及多特蒙德,是德国啤酒的三大著名产区。

    其中,慕尼黑还把啤酒节办成了一个誉满全球的节日。慕尼黑啤酒节每年从9月中旬后一个星期六开始,到10月第一个星期日结束。这已成为100多年来的传统。每年有数百万来自德国各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游客慕名前来。

    啤酒节开幕这天上午,酒商们一定率领全家老小以及酒店伙计,盛装乘坐豪华马车招摇穿过市区,进入特里西草坪。久而久之,这一传统便演变成为开幕式前的游行。

    中午时分,乐队奏响《畅饮曲》,慕尼黑市长用大木槌把一个铜制水龙头打入一只200升的啤酒桶。龙头旋开,刹那间,黄澄澄的啤酒哗哗地流进啤酒杯里。顿时,礼炮齐鸣,万众欢呼:“开桶喽!”

    不同啤酒厂商出资在草坪上搭建的大酒棚风格迥异。酒棚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搭建。每个大棚能容纳5000~7000人。每个大棚中央的高台上都有一班头戴插着羽毛的毡帽、身穿皮裤的巴伐利亚乐手演奏当地的乐曲。棚子里是清一色的长条木桌木凳,十分简陋。酒客们不分贵贱尊卑,都坐着条凳,依着木桌,啃着咸面包,举杯豪饮。他们边饮边聊,到处欢声笑语,兴之所至,更有翩翩起舞者。放眼望去,偌大的空间里似乎全是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人群,人人都把烦恼留在了大酒棚之外。那千人共饮的壮观场面堪称世界奇观。

    来这里喝啤酒,无论男女老少,一律用1升玻璃杯。这种德国式厚底玻璃杯本身就有500克重,再加上1升啤酒的重量,体弱者只能用双手捧着喝;不过,那些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巴伐利亚女服务员们,能手持10杯啤酒往来穿梭于餐桌之间而毫不疲倦。 (萧悦)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