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3111860
古代军队面面观(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5期
     事实上,宋朝对兵器的研制与发展非常重视,为了改善兵器质量,汇集全国的精工巧匠交流经验和提高技术。特别是将火药运用到武器上,是武器史上划时代的变革。北宋时期,火药制造已是国之大事,仅军器监就雇佣4万多人,下设火药作、青窑作、火作等11个大作坊,每日生产弩火药箭7000支、弓火药箭10000支、蒺藜炮3000支、皮火炮20000支。1083年,为抵御西夏对兰州的进犯,一次就领用火箭25万支。北宋末年,又发展出“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威力巨大的火药武器。1161年,南宋文臣虞允文在著名的采石之战中,用霹雳炮击败金朝御驾亲征的天德皇帝完颜亮,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挽南宋于既倒。

    纵观有宋一代,火药在火器上的运用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有效的。火药武器的应用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多次为宋军赢得战争,甚至在危机之中成为救命稻草。1132年的管形武器——火枪,就是南宋将领陈规在抵抗金兵进犯时的重要发明。这是最早的管形武器,即将火药装在一根长竹管里,点燃火药,烧伤敌人。至于大宋王朝留给后人军事孱弱的印象,原因则是多方面的,留给后人太多的唏嘘和思考。

    蒙古铁骑

    作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人靠骑射起家;作为一支横扫欧亚的军队,蒙古军队骑兵拥有优良的战马。蒙古马个头不算高大,但耐力却是全世界最好的。

    关于蒙古骑兵精良的军器装备,从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和元代出土文物来看,蒙古骑兵装备有:两三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百夫长、千夫长等军官要挎一种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所骑战马均有护身甲,重要的护卫部队士兵的马匹也有护身甲。蒙古骑兵服饰一向以精巧著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翎根甲,随着铁器的大量缴获以及对冶铁术的熟练运用,后来蒙古骑兵的铠甲就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一开始,蒙古军队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之前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火药和抛石武器,加上机动灵活、游刃有余的战略战术,蒙古军队的综合战斗力大幅提升。

    明军

    明朝建立之初边患频仍,前期和中期主要是防御蒙古贵族的南侵,后期则是对付东北女真族的进攻,所以明朝十分重视边防。为抵御蒙古的侵扰,明建国伊始即把边防重点放在北方,修筑和加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并在沿长城一线建立起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个边防重镇,后又增设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五镇,合共九镇,称为九边。明朝中期,边防力量日趋削弱。为抵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政府采取修缮长城、充实边兵、加强边防领导等措施,北部边防有了改善。

    明朝初年,日本海盗(史称倭寇)屡屡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从洪武初年起,国家即着手加强沿海防务,在沿海要地广建卫所,屯兵戍守。与此同时,明朝加强水师建设,建立和扩充舰队,加强海上巡逻,建立起海上舰队巡逻、陆上城池防守相结合的海防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明初海防安全。明中期以后,海防逐渐废弛,倭寇侵扰活动日益猖獗,给东南沿海数省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为应对倭寇侵扰,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冷兵器制作精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雷、各类火炮开始装备部队。

    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部队便是在这一时期招募成军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家军成军于浙江义乌。戚家军因戚继光而得名,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和百战百胜的战绩。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队,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机营(世界上最早专习枪炮的火器部队)。

    八旗兵

    大家说到满洲八旗,都会想到北京茶馆里的那些纨绔子弟,但在17世纪的东亚,满洲八旗确实是一支横行天下的无敌之师,斗明朝、平朝鲜、战沙俄,一统中华。

    八旗制度是满洲社会特有的制度。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努尔哈赤把他率领的军队分为四部,分别称为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能射军,并用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军旗作为识别的标志;万历四十三年(1615)将四军扩编为八军,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为名,至此,八旗兵制初具雏形。八旗兵以骑兵为主,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八旗骑兵冲锋陷阵,具有很強的战斗力,是清朝军队的主力。但是全国统一后,八旗士兵久不习战,养尊处优,战斗力急剧下降。到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只能依赖绿营兵冲锋。

    绿营是清朝根据明朝的边防镇戍制度,将明朝降军和新募汉军改编而成的各省地方军,因以绿色旗帜为标志,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故名绿营,也称绿旗。八旗兵以骑兵为主,不利于在江南活动,因此,以步兵为主的绿营兵逐渐取代八旗兵成为清朝正规军的主力。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绿营兵起了主要作用。绿营兵在极盛时期曾达到66万。鸦片战争前夕,绿营兵仍有40余万。进入近代以后,绿营兵和八旗兵一样,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王 凯 (筱文)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