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1)
喜马拉雅群山苍茫无际,漫长的弧形山脉呈东西走向,绵延2500余千米,逶迤在亚洲大陆。它东起印度河附近的帕尔巴特峰,东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马峰,北临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南到印度平原的恒河。
这座世界上最庞大山系的主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传说,在松赞干布时期,喜马拉雅和珠穆朗玛峰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地方,景色非常美丽。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派遣人员前往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到西藏传扬佛法,佛教逐渐在西藏兴盛起来。在教徒们供奉的诸神位中,有5位女神,她们就是在西藏境内的5座山峰,被誉为“长寿五姐妹”,其中,珠穆朗玛峰排行第三,名叫翠颜仙女,她的主要职责是捍卫和繁衍种族。人们都觉得,排行第三的女神长得最漂亮,藏语叫“珠穆朗桑玛”,于是就用她的名字来称呼世界最高的山峰。在藏传佛教的图画中,代表珠峰的女神全身皆为白色,骑一头白色狮子,右手高举一柄黄金制成的九尖金钢杵,左手捧一宝瓶,俊秀而神武。
珠穆朗玛峰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也是距离地心第五远的高峰。“珠穆”的藏语意思为“女神”,“朗玛”的藏语意思是“第三”。
珠峰的名字
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命名,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并且存在争议。
在1865年以前,珠峰被西方国家称为十五峰(Peak XV)。之后,西方人将珠峰称作“额菲尔士峰”(Mount Everest),也有写为“艾佛勒斯峰”。这是因为英国在占领尼泊尔时,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的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叫乔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
尽管英国人给珠峰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尼泊尔并没有使用这个名字,毕竟名字中蕴含的政治色彩太浓,而且是一段被侵略与殖民的屈辱历史。20世纪60年代,尼泊尔政府给珠峰起名“萨迦玛塔”,意思是“天空之女神”。
关于珠峰的名字,文献记载,1258年,西藏出土的《莲花遗教》中以“拉齐”称之,这是最早的本土文献中出现对珠峰有记载的文字。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桑吉坚赞则在《米拉日巴道歌集》中称珠穆朗玛所在地为“顶多雪”。
1714~1715年,清朝政府派遣楚尔沁藏布、兰本占巴和胜住入藏,对西藏的地形进行勘测。胜住曾在钦天监学过数学,是理藩院主事,楚尔沁藏布是一位喇嘛。他们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珠峰的位置和高度进行了初步测量,他们也成为珠穆朗玛峰的发现者。
1717年,清朝政府在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上用满文明确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称其为“朱姆朗马阿林”。“朱姆朗马”是藏语的音译,“阿林”是满语,意思是“山”。这也是有关这座地球最高峰最早的官方文献。
1721年,在清朝政府刻制的木版《皇舆全览图》上,出现了珠峰的汉文译名,这是地理发现史与测绘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熙时期对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和记录比英国殖民者早了130多年,康熙版《皇舆全览图》在道光和同治年间曾在中国复制并流传到更大范围。虽然当时地图中珠穆朗玛峰的汉语名字与现代汉语书写不同,但发音完全一样,而且音译与藏语的音节、发音非常吻合。
1836年,德国地理学家克拉普洛息根据中国地图和文献发表了一份中亚地图,其中标出了珠穆朗玛峰的德语名称(Disomolangma)。这一情况直到1921年英国人开始对珠峰区域进行测绘和组织攀登珠峰活动后发生改变,乔治·埃佛勒斯作为珠峰的官方命名,在西方通用。
1952年,我国政府正式将珠峰命名为“珠穆朗玛峰”。
2002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西方国家所使用的英文名称Mount Everest应正名为其藏语名字“珠穆朗玛峰”。
这里曾经是一片海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珠峰所在的这片区域是一片汪洋大海。海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花果满枝。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过着富足而幸福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妖魔鬼怪霸占了这里,摧毁花木,捕食鸟兽,将天堂变成地狱。
就在这个时候,天上飘来一朵五色祥云,云上站着一位仙女,她就是雪山女神——珠穆朗桑玛。她用无边的法力降服了这些妖魔鬼怪,将它们压在大山下,永世不得翻身。
随后,珠穆朗桑玛女神又在这一带放养神牛和神羊,并撒下各类植物的種子。不久之后,这里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甚至比以前更漂亮。
人们感念女神的功劳,珠峰附近各寺庙中都供奉有珠峰女神的仪轨经文,并诵经供奉。
在上面的传说中,珠峰所在的区域是海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前也确实曾经是一片海洋。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
随后,在距今约5300万年到距今约3650万年的始新世,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发生大碰撞,印度洋板块从南半球北移,撞到亚欧大陆板块上,终于使得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正式隆起。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地区受到挤压,猛烈抬升。根据测算,这里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即便到了现在,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过程之中,每100年大约上升7厘米。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会因为地理板块的运动不断变化。
“飞鸟也不能越过的山峰”
珠峰山体为巨型金字塔状,地形非常险峻,环境也比较复杂。 (王元红)
这座世界上最庞大山系的主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传说,在松赞干布时期,喜马拉雅和珠穆朗玛峰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地方,景色非常美丽。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派遣人员前往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到西藏传扬佛法,佛教逐渐在西藏兴盛起来。在教徒们供奉的诸神位中,有5位女神,她们就是在西藏境内的5座山峰,被誉为“长寿五姐妹”,其中,珠穆朗玛峰排行第三,名叫翠颜仙女,她的主要职责是捍卫和繁衍种族。人们都觉得,排行第三的女神长得最漂亮,藏语叫“珠穆朗桑玛”,于是就用她的名字来称呼世界最高的山峰。在藏传佛教的图画中,代表珠峰的女神全身皆为白色,骑一头白色狮子,右手高举一柄黄金制成的九尖金钢杵,左手捧一宝瓶,俊秀而神武。
珠穆朗玛峰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也是距离地心第五远的高峰。“珠穆”的藏语意思为“女神”,“朗玛”的藏语意思是“第三”。
珠峰的名字
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命名,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并且存在争议。
在1865年以前,珠峰被西方国家称为十五峰(Peak XV)。之后,西方人将珠峰称作“额菲尔士峰”(Mount Everest),也有写为“艾佛勒斯峰”。这是因为英国在占领尼泊尔时,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的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叫乔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
尽管英国人给珠峰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尼泊尔并没有使用这个名字,毕竟名字中蕴含的政治色彩太浓,而且是一段被侵略与殖民的屈辱历史。20世纪60年代,尼泊尔政府给珠峰起名“萨迦玛塔”,意思是“天空之女神”。
关于珠峰的名字,文献记载,1258年,西藏出土的《莲花遗教》中以“拉齐”称之,这是最早的本土文献中出现对珠峰有记载的文字。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桑吉坚赞则在《米拉日巴道歌集》中称珠穆朗玛所在地为“顶多雪”。
1714~1715年,清朝政府派遣楚尔沁藏布、兰本占巴和胜住入藏,对西藏的地形进行勘测。胜住曾在钦天监学过数学,是理藩院主事,楚尔沁藏布是一位喇嘛。他们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珠峰的位置和高度进行了初步测量,他们也成为珠穆朗玛峰的发现者。
1717年,清朝政府在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上用满文明确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称其为“朱姆朗马阿林”。“朱姆朗马”是藏语的音译,“阿林”是满语,意思是“山”。这也是有关这座地球最高峰最早的官方文献。
1721年,在清朝政府刻制的木版《皇舆全览图》上,出现了珠峰的汉文译名,这是地理发现史与测绘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熙时期对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和记录比英国殖民者早了130多年,康熙版《皇舆全览图》在道光和同治年间曾在中国复制并流传到更大范围。虽然当时地图中珠穆朗玛峰的汉语名字与现代汉语书写不同,但发音完全一样,而且音译与藏语的音节、发音非常吻合。
1836年,德国地理学家克拉普洛息根据中国地图和文献发表了一份中亚地图,其中标出了珠穆朗玛峰的德语名称(Disomolangma)。这一情况直到1921年英国人开始对珠峰区域进行测绘和组织攀登珠峰活动后发生改变,乔治·埃佛勒斯作为珠峰的官方命名,在西方通用。
1952年,我国政府正式将珠峰命名为“珠穆朗玛峰”。
2002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西方国家所使用的英文名称Mount Everest应正名为其藏语名字“珠穆朗玛峰”。
这里曾经是一片海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珠峰所在的这片区域是一片汪洋大海。海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花果满枝。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过着富足而幸福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妖魔鬼怪霸占了这里,摧毁花木,捕食鸟兽,将天堂变成地狱。
就在这个时候,天上飘来一朵五色祥云,云上站着一位仙女,她就是雪山女神——珠穆朗桑玛。她用无边的法力降服了这些妖魔鬼怪,将它们压在大山下,永世不得翻身。
随后,珠穆朗桑玛女神又在这一带放养神牛和神羊,并撒下各类植物的種子。不久之后,这里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甚至比以前更漂亮。
人们感念女神的功劳,珠峰附近各寺庙中都供奉有珠峰女神的仪轨经文,并诵经供奉。
在上面的传说中,珠峰所在的区域是海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前也确实曾经是一片海洋。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
随后,在距今约5300万年到距今约3650万年的始新世,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发生大碰撞,印度洋板块从南半球北移,撞到亚欧大陆板块上,终于使得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正式隆起。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地区受到挤压,猛烈抬升。根据测算,这里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即便到了现在,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过程之中,每100年大约上升7厘米。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会因为地理板块的运动不断变化。
“飞鸟也不能越过的山峰”
珠峰山体为巨型金字塔状,地形非常险峻,环境也比较复杂。 (王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