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3216266
2017“搞笑诺贝尔奖”出炉(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21期
2017“搞笑诺贝尔奖”出炉
2017“搞笑诺贝尔奖”出炉

     前不久,2017年度“搞笑诺贝尔奖”(Ignoble Nobel Prizes)在一片嬉笑声和纸飞机满天飞的清奇画风中拉开大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名观众有幸目睹了这场科学界的搞笑大会。与往届一样,今年的获奖作品一如既往地让人一言难尽又忍俊不禁。

    从1991年开始,每年9月,世界上最严肃的科学奖——诺贝尔奖颁发前的一到两周,“搞笑诺贝尔奖”都会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26届了。

    本届的主题是“不确定性”。

    物理学奖: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

    猫怎么会是液体呢?没错,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奖就颁给了法国里昂大学的研究者。这位研究者通过流变学中的“底波拉数”证明了“猫既可以是固体,又可以是液体”的理论。

    底波拉数(De),流变学中的一个无量纲量,用来描述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流动性,定义为弛豫时间及观测时间尺度的比值。底波拉数越小,材料特性越接近流体;当底波拉数非常高时,材料表现出似固体的力学响应。

    猫可以拉伸自己,也可以压缩自己适应周围的空间。在短时间尺度上,一只站立、跳跃的猫会被认为是一只固态猫;对于长时间尺度,当你发现一只猫占据了一个酒杯或其他玻璃器皿时,就可以认为这只猫是流体了。

    和平奖:吹奏迪吉里杜管帮助止鼾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和平奖颁给了一项治疗打鼾的医学研究。这的确是一项旨在推动世界和平的研究——还有什么能比让爱打鼾的室友安静下来更令人心平气和呢?只不过,这方法有点特别——演奏迪吉里杜管。

    研究者发现,练习吹奏迪吉里杜管4个月,能帮助改善较轻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相关的打鼾症状。最棒的是,室友们对睡眠被打扰的抱怨也减少了。

    迪吉里杜管是澳大利亞原住民的一种传统乐器,它是一根长长的管子,通常有一米来长。研究者们做了一个实验,让参加实验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都去学吹迪吉里杜管,他们不仅要上课,还得认真练习:每天最少20分钟,每周最少5天。结果,吹管组患者白天打瞌睡的时间减少了,实验室检测的指标也变好了。

    经济学奖:抱鳄鱼去赌博会输惨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颁给一项有关赌博的研究。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如果你抱过一条1米长的大咸水鳄后去赌博,很可能会输得很惨。

    为什么会这样呢?

    研究者认为,赌博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活动,赌博者通常将这种兴奋理解成“我今天手气很好”。他们做了一个实验,以验证在兴奋状态下人们是否会变得更容易冒险,迷失在疯狂的下注与输钱中。他们让参加实验的人在进赌场之前先参观鳄鱼农场,观看鳄鱼扑食的凶残场面。结果,有些人异常兴奋,有的人则被吓得不轻。

    研究者发现,那些抱着鳄鱼开心嬉耍的人在后续赌博活动中赌得更大。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当你特别高兴、觉得今天肯定能赢的时候,不要进赌场。当然,当你沮丧时,也不要进赌场。

    生物学奖:洞穴昆虫的雌雄生殖器为何长反

    在巴西的洞穴里做研究时,日本学者吉泽和德意外发现,那里的洞穴昆虫的生殖器官竟然长反了:雌性具有极其类似雄性生殖器官的结构,雄性则具有类似雌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两者协同进化。在交配时,雌虫在上,雄虫在下。雌虫用其多刺状的生殖器插入且固定到雄虫的“阴道”中,强制交尾40~70个小时。

    为什么它们会进化出这样独特的交配机制呢?吉泽和德及其合作者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雄虫精包的营养价值。这些昆虫靠蝙蝠的粪便和蝙蝠尸体为食,哪种都算不上什么好吃的。相比之下,雄虫的精子就成为了值得主动夺取的对象。

    这项研究让吉泽和德与他的合作伙伴获得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奖。

    营养学奖:吸血蝙蝠为何改吸鸡血和人血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的营养学奖颁给了巴西伯南布哥州联邦大学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表明,一向以吸鸟血为生的吸血蝙蝠如今竟然开始“啃鸡”和“吃人”了。

    长着大毛腿的蝙蝠一般只喜欢吸鸟血,但研究者们分析了巴西东北部森林里毛腿蝙蝠的15份粪便,他们惊讶地发现,其中的3份有人血DNA踪迹,而且大多数样本当中包含鸡血。在以前,挑剔的毛腿蝙蝠可是不吸这两种生物的血的。

    研究者表示,蝙蝠的大部分猎物,如白眉冠雉和黄腿鹬鸵等,都因人类的乱砍滥伐与捕猎而消失;再加上人类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侵入蝙蝠的栖息地,绝望的蝙蝠不得不改吸人类养的鸡身上的血;在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它们也不得不把人类纳入自己的食谱。

    医学奖:为什么有人会厌恶奶酪

    对于奶酪,有的人嗜之如命,可谓“奶酪粉”;有的人则避之不及,可称“奶酪黑”。对于一种食物,为什么人们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医学奖颁给了希望搞清这一真相的科学家。

    科学家们招募了332个人,调查了他们对各种食物的喜好,最终筛选出15名“奶酪粉”和15名“奶酪黑”。科学家们发现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奶酪黑”来说,奶酪可能并不属于“食材”范围。同时,“奶酪黑”的大脑,可能正在享受对奶酪厌恶的感觉。此外,“奶酪黑”们在闻到奶酪味儿的时候,自动减少了呼吸的气体量。

    研究者使用经过改造的脑功能磁共振机器对这些受试者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在大脑中有一条神经元组成的“奖赏通路”。这条“奖赏通路”中有两种神经元:一种负责“喜欢”,一种负责“讨厌”。事实上,看到讨厌的奶酪时,“奶酪黑”的“讨厌”来得比“奶酪粉”的“喜欢”更加猛烈。大脑是个奇怪的东西,它可能只是在享受“讨厌”时所带来的快感。 (丁一)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