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3207392
西南联合大学:80年风雨征程(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24期
西南联合大学:80年风雨征程
西南联合大学:80年风雨征程

     爱国主义 民主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西南联大能够傲然卓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留下可歌可泣的伟大功绩,这与建校之初所秉持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联合治校的民主风范、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兼容并蓄的教育思想和注重实际的学风建设休戚相关。其中,爱国主义和民主精神是西南联大能够冲破艰难险阻、焕发蓬勃生机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早在长沙临时大学时期,随着全国抗战热情的高涨,许多同学都积极投身于抗战活动,或奔赴前线,或向往延安,或参军为伍。西南联大时期,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战宣传和教育活动,唤起学生团结奋进、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并先后涌现出三次从军高潮,有不少学生自告奋勇要求参军。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所刻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记载,有姓名可查的参军学生共834人,加之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校方记载的抗战学生295人,共计1129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4%,其中不少人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链接4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于1946年立于西南联大,现遗存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该碑由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撰文,闻一多先生篆额,罗庸先生书丹。碑座整体呈圆拱状,高l丈5尺、宽8尺,中嵌石碑,镌刻1178字碑文,详细阐述了西南联大的创建历史、发展经历、优良校风和伟大功绩。文中,冯友兰高度赞扬了三校联合办学的团结协作精神,总结了西南联大的卓越贡献是“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碑阴镌刻有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参军学生名录,共计834人。三校回迁后,均在自己的校园内复刻此碑。80年来,数千位昔日西南联大校友,以及无数慕名者前来瞻仰此碑,共同追忆战火硝烟下的西南联大,缅怀先贤哲人的伟大足迹。

    西南联大的民主精神,始终不渝的贯彻于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之中。在办学理念上,西南联大坚持学术独立、思想民主,对不同思想兼容并包,校方从不干涉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自由,支持学生组织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当有外力干涉学术自由时,学校还会尽力维护师生利益。在教育思想上,西南联大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三校的学术民主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这对于文法学科尤为重要。譬如,中文系开设有“中国文学专著选读”课程,从《诗经》《尚书》《楚辞》直到唐诗、宋词,共有25种经典著作,有的专著是两位教授先后或同台讲授,虽然风格迥异,却能相得益彰。

    在学风建设上,西南聯大对学业要求颇为严格,十分注重基础训练。有些院系甚至规定,在一年级结束时,若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合格等级,则不能进入二年级学习。学校还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在教学活动上,西南联大的教师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一般都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进行教授。

    光辉谢幕 百世流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着手从重庆迁都回南京。与此同时,一些迁至大后方的机关、学校、工厂等也开始回迁。1946年夏,国民政府指示西南联大开始复员回迁。

    1945年11月1日,西南联大举行8周年校庆,这也是西南联大在昆明的最后一次校庆活动,场面隆重而热烈。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在新校舍图书馆前举行结业典礼,梅贻琦常委发表讲话,汤用彤、叶企孙、蔡维藩分别代表三所高校致辞。7月31日,西南联大召开最后一次常委会,梅贻琦在会上正式宣布“西南联合大学到此结束”。随后三校分别复员,各自返回北平和天津,校歌中“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的夙愿终于实现。

    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昆明生活了8年之久,与云南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按照教育部的指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仍留在昆明办学,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时至今日,西南联大的旧址还完好地保留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

    1983年,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校友王力所赋诗的《缅怀西南联合大学》中写到“饮水曲肱成学业,盖茅筑室作经筵。熊熊火炬穷阴夜,耿耿银河欲曙天”,充分阐明了西南联大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心潮澎湃的精神风貌。近30年来,学界对西南联大的档案、史料进行充分挖掘,日记、文集得以整理,回忆性著作笔耕不辍,口述史研究大量涌现。其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六卷本)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等著述,成为研究西南联大最重要的学术成果。

    进入新世纪,人们以各种形式研究和探讨西南联大,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追忆西南联大”的热潮。作为由三所著名高校共同组建的一所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从其诞生之初,就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研究广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聚集了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术名家和著名大师,培育出了一批批跻身世界科学前沿的青年学者。在知识的熏陶和战火的磨练下,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的莘莘学子淬炼成中华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不少联大校友至今还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作为特殊历史时代下的产物,西南联大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侵略、百折不挠、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责任编辑】王 凯 (谭小华)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