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3206644
西南联合大学:80年风雨征程(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24期
西南联合大学:80年风雨征程
西南联合大学:80年风雨征程

     2017年11月1日,杨振宁、彭珮云、郑哲敏等90余位老校友欢聚北京,共同纪念母校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这所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存世仅8年多的大学,汇聚了朱自清、钱穆、梁思成等一批学术大师,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黄昆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以及160余位“两院”院士,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永恒不息的精神丰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1937年8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正式开学。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昆明,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停止办学,其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西南联大秉承爱国主义和民主办学的优良传统,凝聚着大批著名学者,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传承了中国教育的薪火,延袭了中华民族的文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南联大存息不长,但成就斐然,赢得了“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的声誉,在中国教育史上谱写了璀璨的华章。正值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之际,让我们寻着历史的车辙,追忆80年前的风雨征程。

    国难当头 浴火而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进入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全面抗战时期。恰逢平津危机时刻,蒋介石力邀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齐聚庐山参加共商国是谈话会。为了在抗战危机时刻挽救中国高等教育,培养抗日救国的青年一代,国民政府计划在适当的地点筹备建立若干所临时大学,首选之地便是长沙,并随之组建长沙临时大学,这成为西南联大的前身。

    8月2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写给梅贻琦一封公函,指定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三人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梅贻琦接信后,立即奔赴长沙开展筹建工作。 9月10日,教育部以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在长沙设立临时大学,并委任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为常委,杨振声为秘书处主任。长沙临时大学主要以收纳南迁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旧学生为主,并适当接受其他学校的轉校生、借读生以及新生。

    9月13日,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举行第一次常务会议,重点讨论校舍、经费和组织分工等事宜,决定租用湘江之畔的韭菜园圣经学校作为校舍。9月28日,第二次常务会议决定:三校旧生于10月21日赴长沙报到,24日截止,25日开学注册。随后,三校师生校友历尽艰险,用尽各种方法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迅速向长沙集中。10月2日,第四次常委会决定对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院系设置进行调整,将三校共有或性质相近的学科予以归并,从而节省开支,提升教学效率。

    链接1

    调整后的长沙临时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和法商学院4个学院,下设17个学系。其中,文学院设于南岳圣经学校分校,称之为长沙临时大学南岳分校。11月l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复课。11月16日,南岳分校开学,19日正式复课。截至11月20日,三校旧学生报到者共计1120人,其中北大342人,清华631人,南开147人;另接收借读生218人,新招录学生114人,总计1496人。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不久,三省通衢的武汉也战事吃紧,暂厝不久的长沙临时大学被迫面临再次搬迁的命运。学校常委会经反复研究,决定迁往云南昆明继续办学。之所以选择昆明:一方面,昆明地处西南边陲,距离作战前线较远,不易遭受兵燹侵扰;另一方面,昆明作为滇越铁路的起点,可以经越南通向东南亚,便于采购图书、教学设备等。对此方案,教育部不敢贸然允准。为了谨慎起见,蒋梦麟直奔武汉向蒋介石面呈此事。1938年1月初,国民政府正式批准将长沙临时大学播迁昆明。

    1938年2月,在校委会的精心组织和妥善安排下,近千名师生分批次由长沙出发,沿水、陆两条路线奔赴昆明。水路经粤汉铁路至广州,再转香港,后乘海船抵达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铁路经河口直抵昆明。陆路沿湘西出发,穿越贵州,直抵昆明。值得一提的是,由闻一多、曾昭抡等11名教师,以及284名学生和6名军训教官、医务人员,自愿组成“湘滇黔旅行团”,步行径直入滇。他们于2月20日出发,4月28日抵达昆明,历时68天。在总计1671千米的行程中,共步行约1300千米,创造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迁徙壮举。他们翻山越岭、饥寒露宿,在艰难险阻面前展现出坚韧的意志。随行期间,他们还以田野考察的形式,对西南地区沿途的风俗人文、历史地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完成了大量翔实和宝贵的调查报告。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转发行政院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不再称“临时”,表明了坚持抗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式揭开西南联大在昆办学的帷幕。

    坎坷曲折 弦歌不辍

    正当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还在紧张迁徙时,蒋梦麟早已抵达昆明,开展西南联大筹建工作。筹建之初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解决校舍用地。囿于战时资源紧张,局势动荡不安,加之昆明并无规模较大的高校,所以一时间难以筹措可容纳近千人的校舍。所幸的是,在云南省和昆明市各界人士的鼎力襄助下,西南联大很快就租到了办学场地,借以分散安排师生。大西门外昆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辟为理学院校舍,拓东路迤西会馆、江西会馆和全蜀会馆辟为工学院校舍,盐行仓库辟为工学院学生宿舍。至于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校舍,因在昆明暂时无法寻找到合适的用地,联大常委会决定在滇南小城蒙自设立分校,并租用当地闲置的海关、银行及领事馆等暂作为校舍。限于形势所迫,学校来不及为宿舍赶制木床,只好给每个学生配发几个小木箱,平时用来放书,晚上拼凑在一起作为临时床铺。 (谭小华)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