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唐人街大洋彼岸的东方龙(1)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唐人街,很难说清楚;不过,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唐人街,非美国旧金山唐人街莫属。
旧金山是华人漂洋过海穿越太平洋、登陆美洲大陆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美洲大陆中国元素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建立于1848年的旧金山唐人街,则是北美洲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不仅如此,旧金山唐人街还是旧金山市——这座美国西部著名大都市兴起繁盛的见证者:1846年,美国战舰“钵士茂”号在现在唐人街花园角一带停泊,美国水兵在当地升起了第一面美国国旗。当时,旧金山还不叫“旧金山”,而是被称为“耶巴布纳”(Yerba Burna)。6个月后,旧金山市政府成立,城市的名称由“耶巴布纳”改为“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该名称是以西班牙文命名的。1848年,圣弗朗西斯科发现金矿后,移民蜂拥而至,这里成为美国淘金热的中心地区,早期华人劳工移居美国后多居住于此,并将这个地方称为“金山”。1851年,人们在墨尔本发现了金矿。为了与被称作“新金山”的墨尔本相区别,此地改称为“旧金山”。其实,在旧金山市政府成立之前,中国移民就已经在当地繁衍生息。最早到达美国西海岸的华人是广东籍商人,从19世纪初开始,他们将中国的丝绸、陶瓷、海味和烟草等商品销往美国。之后,大量中国移民纷至沓来。特别是在19世纪末的太平洋铁路建设和淘金潮中,大量中国移民被人像“贩猪仔”一样运来。他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而他们的聚居地——旧金山唐人街也就逐渐兴盛繁荣起来。
“次等公民”的聚居地
随着当地金矿日渐枯竭,许多白人淘金者被加州富饶肥沃的土壤和灿烂的阳光所吸引,摇身一变成了农夫。很快,葡萄园和农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加州的农业和酿酒业由此蓬勃兴起。与在淘金潮中一样,在这次经济转型中,华人先民们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语言不通、人地生疏的他们大多流落在矿山、农场和铁路,从事粗重、危险的体力劳动。不仅如此,華人先民还与黑人和意大利裔移民一样,被视为“次等公民”,被迫聚居在如贫民窟一般的指定地区。他们聚群而居,守望相助,说着家乡话,过着家乡的传统节日,保留着家乡的文化习俗,与当地主流社会近乎隔绝,因而被称为“不愿接受同化的外国人”。
为方便生活,华人先民们在聚居区开设了小茶馆、小饭铺、豆腐坊以及洗衣店等,以后逐渐经营中国刺绣、古玩和中药材等行业。再以后,又有了学校、电影院,出版中文报刊,组织了各种同乡会……凡是与生活相关的行业都逐渐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华人先民往往称自己为“唐人”,他们的聚居地便被称为“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
早期的旧金山唐人街并不是幸福的世外桃源,尽管在这里生活的华人先民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吃苦耐劳、与人为善、重视家庭等,但也有大烟馆等遗毒,加上男人拖辫子、女人裹小脚的形象,让外界对唐人街多有误解。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反华声浪加剧,华人的生存异常艰难。1900年,旧金山的第一例鼠疫(黑死病)发生在唐人街后,整个街区被封锁,华人被指为罪魁祸首。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唐人街遭到了无情摧毁……唐人街老照片
在天灾人祸中,唐人街上的华人先民们艰难度日,忍辱负重一步步生存下来,坚持发展到了今天。所以说,旧金山唐人街不仅是一条街道,它也是一部华人移民的百年奋斗史。
洋人眼里的小中国
著名学者李欧梵先生在《美国的“中国城”》一文中写到:“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Chinatown),可能更恰当一点。”
旧金山唐人街华人占旧金山总人口的1/10。根据美国官方的人口统计,在美国的华人目前已经超过400万。从大的范围看,西岸的加州和东岸的纽约州拥有将近一半的华裔人口,属于当之无愧的华人聚居地两大热点。具体到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大城市,到底哪里的华人最多呢?从人数上看,纽约遥遥领先,包括纽约市、长岛和新泽西州北部的纽约大都市区拥有40多万常住华裔人口,旧金山和洛杉矶两大都市区分别有20多万华人;不过,如果从人口比例角度看,旧金山是当仁不让的冠军。在旧金山-奥克兰-弗里蒙特都市区,虽然只住着20多万华人,但是占当地人口的比例高达17.5%。难怪很多新移民惊喜地发现,不会说英文,在旧金山照样过日子。纽约的40多万华人虽然数量庞大;但如果分散到大纽约的人潮人海里,只有区区7.5%,气势就差了些。唐人街街景
旧金山唐人街长约1千米,有16条街口。入口在布什大街上格兰特街的南端,大街的入口处矗立着一道金碧辉煌、饰以龙蟠鱼跃的“龙门”,牌楼门框上方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穿过牌楼,就正式进入唐人街了。
门内门外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里,常见文字是汉字,通用语言是汉语;建筑也大多为中国传统风格,亭台楼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大红灯笼高高挂;商铺里销售的是中国商品,餐馆里提供的是中国饮食;在花园角广场,老人们就像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老人一样,聚在一起打扑克、练气功、跳广场舞……眼前的一切令人完全没有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感,置身异乡,宛若家乡。 (刘少才)
旧金山是华人漂洋过海穿越太平洋、登陆美洲大陆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美洲大陆中国元素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建立于1848年的旧金山唐人街,则是北美洲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不仅如此,旧金山唐人街还是旧金山市——这座美国西部著名大都市兴起繁盛的见证者:1846年,美国战舰“钵士茂”号在现在唐人街花园角一带停泊,美国水兵在当地升起了第一面美国国旗。当时,旧金山还不叫“旧金山”,而是被称为“耶巴布纳”(Yerba Burna)。6个月后,旧金山市政府成立,城市的名称由“耶巴布纳”改为“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该名称是以西班牙文命名的。1848年,圣弗朗西斯科发现金矿后,移民蜂拥而至,这里成为美国淘金热的中心地区,早期华人劳工移居美国后多居住于此,并将这个地方称为“金山”。1851年,人们在墨尔本发现了金矿。为了与被称作“新金山”的墨尔本相区别,此地改称为“旧金山”。其实,在旧金山市政府成立之前,中国移民就已经在当地繁衍生息。最早到达美国西海岸的华人是广东籍商人,从19世纪初开始,他们将中国的丝绸、陶瓷、海味和烟草等商品销往美国。之后,大量中国移民纷至沓来。特别是在19世纪末的太平洋铁路建设和淘金潮中,大量中国移民被人像“贩猪仔”一样运来。他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而他们的聚居地——旧金山唐人街也就逐渐兴盛繁荣起来。
“次等公民”的聚居地
随着当地金矿日渐枯竭,许多白人淘金者被加州富饶肥沃的土壤和灿烂的阳光所吸引,摇身一变成了农夫。很快,葡萄园和农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加州的农业和酿酒业由此蓬勃兴起。与在淘金潮中一样,在这次经济转型中,华人先民们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语言不通、人地生疏的他们大多流落在矿山、农场和铁路,从事粗重、危险的体力劳动。不仅如此,華人先民还与黑人和意大利裔移民一样,被视为“次等公民”,被迫聚居在如贫民窟一般的指定地区。他们聚群而居,守望相助,说着家乡话,过着家乡的传统节日,保留着家乡的文化习俗,与当地主流社会近乎隔绝,因而被称为“不愿接受同化的外国人”。
为方便生活,华人先民们在聚居区开设了小茶馆、小饭铺、豆腐坊以及洗衣店等,以后逐渐经营中国刺绣、古玩和中药材等行业。再以后,又有了学校、电影院,出版中文报刊,组织了各种同乡会……凡是与生活相关的行业都逐渐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华人先民往往称自己为“唐人”,他们的聚居地便被称为“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
早期的旧金山唐人街并不是幸福的世外桃源,尽管在这里生活的华人先民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吃苦耐劳、与人为善、重视家庭等,但也有大烟馆等遗毒,加上男人拖辫子、女人裹小脚的形象,让外界对唐人街多有误解。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反华声浪加剧,华人的生存异常艰难。1900年,旧金山的第一例鼠疫(黑死病)发生在唐人街后,整个街区被封锁,华人被指为罪魁祸首。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唐人街遭到了无情摧毁……唐人街老照片
在天灾人祸中,唐人街上的华人先民们艰难度日,忍辱负重一步步生存下来,坚持发展到了今天。所以说,旧金山唐人街不仅是一条街道,它也是一部华人移民的百年奋斗史。
洋人眼里的小中国
著名学者李欧梵先生在《美国的“中国城”》一文中写到:“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Chinatown),可能更恰当一点。”
旧金山唐人街华人占旧金山总人口的1/10。根据美国官方的人口统计,在美国的华人目前已经超过400万。从大的范围看,西岸的加州和东岸的纽约州拥有将近一半的华裔人口,属于当之无愧的华人聚居地两大热点。具体到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大城市,到底哪里的华人最多呢?从人数上看,纽约遥遥领先,包括纽约市、长岛和新泽西州北部的纽约大都市区拥有40多万常住华裔人口,旧金山和洛杉矶两大都市区分别有20多万华人;不过,如果从人口比例角度看,旧金山是当仁不让的冠军。在旧金山-奥克兰-弗里蒙特都市区,虽然只住着20多万华人,但是占当地人口的比例高达17.5%。难怪很多新移民惊喜地发现,不会说英文,在旧金山照样过日子。纽约的40多万华人虽然数量庞大;但如果分散到大纽约的人潮人海里,只有区区7.5%,气势就差了些。唐人街街景
旧金山唐人街长约1千米,有16条街口。入口在布什大街上格兰特街的南端,大街的入口处矗立着一道金碧辉煌、饰以龙蟠鱼跃的“龙门”,牌楼门框上方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穿过牌楼,就正式进入唐人街了。
门内门外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里,常见文字是汉字,通用语言是汉语;建筑也大多为中国传统风格,亭台楼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大红灯笼高高挂;商铺里销售的是中国商品,餐馆里提供的是中国饮食;在花园角广场,老人们就像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老人一样,聚在一起打扑克、练气功、跳广场舞……眼前的一切令人完全没有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感,置身异乡,宛若家乡。 (刘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