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3294239
直面“风险”的历程(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13期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风险不应该是危险性和易损性之和,应该是两者的乘积,这样得到的结果就会更合理。改进后的风险表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但又有人指出,风险除了考虑危险性和易损性外,还应该考虑灾害威胁对象的数量,如在同等的危险情况下,建筑和人口密度越大,其风险会越高。除了个人的质疑外,也有一些组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就指出,风险除了与危险性和易损性有关系外,还与受威胁对象的抗灾能力有关,比如在同等的危险情况下,一栋修建牢固的建筑被灾害破坏的可能性会远小于一栋摇摇欲坠的建筑。

    关于风险的争论喋喋不休,都已被聯合国看在眼里,在全球联动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背景和趋势下,必须要统一标准才能有效减灾。于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想终结这种局限在细节的无休止争论,便于1992年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的统一定义:风险是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时间段内由某一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生命财产及经济活动可能的损失,并提出了风险度(R)=危险度(H)×易损度(V)的表达式,这一定义一直沿用至今。

    至此,关于风险的争议和讨论基本告一段落,在联合国对风险定义和描述的统一标准下,各个领域在具体应用时总体遵循风险的国际通用模式。但这并非一成不变,在对待特殊风险时仍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统一定义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全球合作过程中有共同的切入点,可以节省资源并发挥最大的减灾效益。

    风险的意义:意识形态的一座分水岭

    风险概念的正式提出,不仅给经济学领域未知因素的确定指明了方向,也增强了人们对未来世界把握的信心。古时候的人们可能从未想过,那些来自自然界的不确定性因素竟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而变得更确定,且都与风险这个词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当初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时认为,通过建立一些合作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这使得一些宗教人士认为他的理论违背了上帝的意志,认为贝克的这种观点是“歪理邪说”。如今,每个普通人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规避能力都有了极大提升。

    正如经济学家彼得·伯恩斯坦所说,在风险概念提出之前,人类对于一切不确定性的未来认知都听天由命,而风险概念的提出则是人类与未知神秘力量作对的武器,我们迈出了对未来不确定性把控的重要一步。从思想意识层面看,通过客观认知而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主观不确定性的依赖,这是现代文明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铁永波)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