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3269482
10个“发明之父”之十“因特网之父”们(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21期
     由于对创立互联网的巨大贡献,瑟夫、卡恩、克莱恩罗克和罗伯茨都获得了美国国家工程院在2001年2月颁发的代表美国工程科技最高荣誉奖的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每两年颁发一次)。他们与利克莱德、迪姆·伯纳斯·李都是互联网之父。

    第二件大事:建立相关管理规则

    建立相关管理规则,是指制定“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络间协议”(IP)。

    在阿帕网的试运行中,科学家们考虑了用各种电脑都认可的信号来打开通信管道,数据通过之后要关闭管道的问题;否则这些电脑不知道何时该接收信号,何时该结束。梅里尔把它叫作“协议”。

    1970年12月,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克罗克领导的网络工作小组开始制定“网络控制协议”(NCP)。有了NCP,不但阿帕网的运行有了标准,而且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应用软件。

    但是,NCP并不是真正的“包切换”模式。因此,有时丢失信包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随着加入阿帕网的电脑的大量增加,卡恩于1972年在《操作系统的通信原理》一文中,设计了新的网络管理协议。次年春,他请文顿·瑟夫一起考虑了这种协议的各个细节,结果导致TCP和IP从阿帕网中“破茧化蝶”而出。

    TCP协议要求用共同的标准检测网络传输中的差错,如果发现问题,就发出信号,并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IP要求网络中的每一台电脑,必须像每一部电话都有号码那样,都应有“网址”。否则,别的电脑就找不到它的“芳踪倩影”。

    1974年5月,国防部高级计划署把阿帕网转交给国防通信署正式运行。高级计划署的计划中,除了阿帕网,还有无线电信包网和卫星信包网。1977年7月,高级计划署组织了第一次这三个网之间的互联:信包通过约15万千米的“环球传输”之后回到美国,没有丢失一个信包,证明了TCP/IP的成功。

    接着,保罗·莫卡佩特里斯发明了“域名系统”(DNS)。这种系统能使电脑用户用自己熟悉的语言,通过电脑转化成电脑懂得的数字式网址。1983年1月1日,阿帕网永久停用NCP,而必须使用TCP/ IP—第一个内含TCP/IP协议的Unix版本,是伯克利大学在这一年推出的。

    1997年,卡恩和瑟夫被美国总统克林顿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技术金奖,以表彰他俩在互联网定义与发明TCP和IP方面的贡献—卡恩发明了TCP,他与瑟夫共同发明了IP。

    第三件大事:发明相关技术

    发明相关技术,是指“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和“网上交流”等。

    1971年,在阿帕网担任计算机程序员的美国发明家雷蒙德·汤姆林森给自己的另一台电脑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历史性地第一次取得成功。后来,他在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之间加上了著名的“@”。他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为许多人带来巨大的财富,但他却没有得到哪怕是1美分的好处。对此,他自我解嘲地说:“创新有时会有巨大的回报,但(我的)这项发明不在此列。”但是,他还是被誉为“E-mail之父”。1977年,国防部高级计划署正式规定了在阿帕网上使用E-mail的标准。

    1972年,美国发表了正式的远程登录(Telnet)的标准。从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用户都能“敲自己的键盘”通过互联网来“用别人的电脑”了—这就是远程登录。

    能“侃大山”—进行网上交流的设想,首先源于美国科学家万尼瓦尔·布什1945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文章《因为我们要思考》。1970年,真正用来交流的系统“德尔斐”(Delphi,古希腊阿波罗神殿所在的城市名)诞生。这种交流的技术在美国杜克大学的两位研究生斯蒂文·丹尼尔、汤姆·特拉斯科特,以及吉姆·艾利斯等年轻人的努力之下,开发了可以回复别人的帖子的网上程序“Usenet”后,于1980年开始成熟。

    当然,Internet的作用远不止上面3个。例如还可进行“交互式服务”“索引服务”和发布“电子公告”等。

    第四件大事:“网上地球村”

    实现“网上地球村”,是指建立“万维网”。

    1990年,以TCP/IP为基础的互联网替代了阿帕网,开始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

    互联网上不但能看到文字、听到声音,而且还从1993年开始看到了图片、动画、电影……

    这一切归功于万维网的创立。当然,它也凝聚了许多科学家多年的艰辛。例如,欧洲原子能研究委员会(CERN)从1989年3月开始的工作—它创立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后来成了万维网的标准语言。

    雅虎创始人杨致远

    1994年6月,斯坦福大学的电脑专家戴維·费洛和祖籍中国台湾的杨致远,发明了分类检索软件“雅虎”(Yahoo)。

    1995年,美国电脑程序员霍华德·坎宁汉开发了第一个“维基”(Wiki,取夏威夷语“快速”之意)网站,让人们相互合作来创建与编辑在线内容。这就实现了全球“共同在线”。现在,最成功的“维基”就是“维基百科”网站(“Wikipedia”)。

    现在,用指头轻点“老鼠”,我们就能在“多得爆炸的信息”中“大海捞针”,不一定非要跑图书馆就能从事写作等活动了。

    正是:“百度”一下,就能在“众里”寻找到“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陈仁政)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