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2)
意大利侵华的缘起
晚清时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英、法、俄、日等国逐步蚕食中国,也诱发了意大利的侵略本性,开始将魔爪伸入中国。当时,意大利尚处于撒丁王国统治时期。为打开中国市场,意大利通过各种外交形式,向中国炫耀其为基督教正统和罗马文明的发源地,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1861年,意大利政界的铁腕人物加富尔统一意大利全境,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其本人出任首相一职。在加富尔的带领下,意大利开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中国很快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为此,他首先任命自己的私人好友、英国商人霍格为意大利驻上海领事。1866年,意大利政府委派海军中校维多里奥·阿明江率领使团出访中国。阿明江抵达中国后,妄图威逼清政府与其订立通商协定。可笑的是,囿于意大利外交经验不足,访华时竟未带上本国使团的中文翻译,为此不得不求助于法国领事。
清政府对意大利的国力一无所知,眼见法国从中斡旋、襄助谈判,遂遵照“利益均沾”的原則,一并核准通商所请。10月26日,总理衙门大臣谭廷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阿明江代表中意双方在北京签署《中意通商条约》,涉及通商、关税、外交、传教、游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55项内容,意大利由此开启侵略中国的帷幕。
尽管中意两国已建交,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之间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并未有长足进展。直至甲午战争后,意大利看清了清政府软弱可欺,加速了其侵略中国的野心。随着德、俄、英、法等国先后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意大利也不甘示弱,向清政府提出了租借领土的诉求。相较于英、法、德等欧洲强国,意大利的军事力量要弱小很多。1896年,意大利侵略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竟然被非洲土著部落打得一败涂地。这一败绩很快成为欧洲各国的政治笑话,难怪德国首相俾斯麦也蔑视道:“意大利满嘴蛀牙,却胃口极大。”尽管意大利在非洲遭受挫败,但其始终未放弃侵略本性,准备将枪口对准东方。意大利政要顽固地认为,欧洲强国均向中国施加压力,从不同方向进行入侵,意大利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曾经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者,决不会在这一“辉煌政绩”中甘愿落后。
三门湾
1896年,当鲁迪尼内阁执政时,意大利明确向中国试探,索求一块租借地作为海军基地。但这一过于乐观的主张,很快遭致意大利驻北京公使萨尔瓦葛的力阻,他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待机会成熟时尝试或许更好。不久,德国强占胶州湾行动大获成功,萨尔瓦葛眼看欧洲强国并未反对德国的侵略行径,于是立即向意大利政府建议,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照会,要求在东南沿海谋求一个租借地。
收悉萨尔瓦葛电报后,意大利立即派遣一艘大型巡洋舰,即“马可·波罗”号直抵中国。这个以曾经到访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命名的巡洋舰,如今却成为侵略者的代名词。巡洋舰抵达中国后,宣称是为了加强和保护意大利在长江流域的利益,而真实的任务则是勘察中国沿海的港湾和海岸线,目标主要聚集在浙江的宁波、三门湾以及南海的三沙。然而没过多久,随着鲁迪尼内阁的垮台,这一行动很快就草草收场了。
周旋各国谋求索租权
1898年,佩卢内阁开始在意大利执政。不久,新内阁决定向清政府提出索租东南沿海一处港口作为租借地。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将目标锁定为浙东沿海的三门湾。意大利此举一出,很快引起欧洲强国的瞩目。对于意大利此举,各国反应各不相同。
英国作为头号侵华强国,对意大利的主张表示支持,但先决条件是不能对中国施以武力,不能将三门湾的租借权转予他国。英国之所以如此考虑,是顾及浙江沿海宁可被弱势的意大利所窃有,也不能拱手让与法、日等强国,况且仅凭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尚不足以威胁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同时还可借此离间意大利与法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打破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平衡,可谓一举三得。法国闻讯后,本欲阻扰,但考虑英国已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为免引起外交冲突,遂欣然同意,并借机向清政府提出索租广州湾。德国唯恐此举会破坏欧洲大陆各国关系,引发新一轮的殖民利益争端,从而使英国坐收渔翁之力,遂婉言劝告意大利放弃。美国本着“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对意大利此举并未表态。俄国此刻正与德国蓄意瓜分波兰,因此与德国立场保持一致,表示反对。日本正觊觎福建的厦门港,为避免卷入政治外交漩涡,遂表示默许。
意大利则蓄势待发,积极筹措,妄图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赢得列强在舆论上的支持。不久,德国出于长期霸占胶州湾的野心,对意大利强租三门湾表示支持。(未完待续) (董强 王方星)
晚清时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英、法、俄、日等国逐步蚕食中国,也诱发了意大利的侵略本性,开始将魔爪伸入中国。当时,意大利尚处于撒丁王国统治时期。为打开中国市场,意大利通过各种外交形式,向中国炫耀其为基督教正统和罗马文明的发源地,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1861年,意大利政界的铁腕人物加富尔统一意大利全境,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其本人出任首相一职。在加富尔的带领下,意大利开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中国很快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为此,他首先任命自己的私人好友、英国商人霍格为意大利驻上海领事。1866年,意大利政府委派海军中校维多里奥·阿明江率领使团出访中国。阿明江抵达中国后,妄图威逼清政府与其订立通商协定。可笑的是,囿于意大利外交经验不足,访华时竟未带上本国使团的中文翻译,为此不得不求助于法国领事。
清政府对意大利的国力一无所知,眼见法国从中斡旋、襄助谈判,遂遵照“利益均沾”的原則,一并核准通商所请。10月26日,总理衙门大臣谭廷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阿明江代表中意双方在北京签署《中意通商条约》,涉及通商、关税、外交、传教、游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55项内容,意大利由此开启侵略中国的帷幕。
尽管中意两国已建交,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之间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并未有长足进展。直至甲午战争后,意大利看清了清政府软弱可欺,加速了其侵略中国的野心。随着德、俄、英、法等国先后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意大利也不甘示弱,向清政府提出了租借领土的诉求。相较于英、法、德等欧洲强国,意大利的军事力量要弱小很多。1896年,意大利侵略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竟然被非洲土著部落打得一败涂地。这一败绩很快成为欧洲各国的政治笑话,难怪德国首相俾斯麦也蔑视道:“意大利满嘴蛀牙,却胃口极大。”尽管意大利在非洲遭受挫败,但其始终未放弃侵略本性,准备将枪口对准东方。意大利政要顽固地认为,欧洲强国均向中国施加压力,从不同方向进行入侵,意大利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曾经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者,决不会在这一“辉煌政绩”中甘愿落后。
三门湾
1896年,当鲁迪尼内阁执政时,意大利明确向中国试探,索求一块租借地作为海军基地。但这一过于乐观的主张,很快遭致意大利驻北京公使萨尔瓦葛的力阻,他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待机会成熟时尝试或许更好。不久,德国强占胶州湾行动大获成功,萨尔瓦葛眼看欧洲强国并未反对德国的侵略行径,于是立即向意大利政府建议,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照会,要求在东南沿海谋求一个租借地。
收悉萨尔瓦葛电报后,意大利立即派遣一艘大型巡洋舰,即“马可·波罗”号直抵中国。这个以曾经到访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命名的巡洋舰,如今却成为侵略者的代名词。巡洋舰抵达中国后,宣称是为了加强和保护意大利在长江流域的利益,而真实的任务则是勘察中国沿海的港湾和海岸线,目标主要聚集在浙江的宁波、三门湾以及南海的三沙。然而没过多久,随着鲁迪尼内阁的垮台,这一行动很快就草草收场了。
周旋各国谋求索租权
1898年,佩卢内阁开始在意大利执政。不久,新内阁决定向清政府提出索租东南沿海一处港口作为租借地。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将目标锁定为浙东沿海的三门湾。意大利此举一出,很快引起欧洲强国的瞩目。对于意大利此举,各国反应各不相同。
英国作为头号侵华强国,对意大利的主张表示支持,但先决条件是不能对中国施以武力,不能将三门湾的租借权转予他国。英国之所以如此考虑,是顾及浙江沿海宁可被弱势的意大利所窃有,也不能拱手让与法、日等强国,况且仅凭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尚不足以威胁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同时还可借此离间意大利与法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打破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平衡,可谓一举三得。法国闻讯后,本欲阻扰,但考虑英国已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为免引起外交冲突,遂欣然同意,并借机向清政府提出索租广州湾。德国唯恐此举会破坏欧洲大陆各国关系,引发新一轮的殖民利益争端,从而使英国坐收渔翁之力,遂婉言劝告意大利放弃。美国本着“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对意大利此举并未表态。俄国此刻正与德国蓄意瓜分波兰,因此与德国立场保持一致,表示反对。日本正觊觎福建的厦门港,为避免卷入政治外交漩涡,遂表示默许。
意大利则蓄势待发,积极筹措,妄图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赢得列强在舆论上的支持。不久,德国出于长期霸占胶州湾的野心,对意大利强租三门湾表示支持。(未完待续) (董强 王方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