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9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61475
金猪入门 百福齐臻(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日 《百科知识》2019年第1期
     海南黎族民众则认为,祖先鬼是父系家族男性正常死亡的远祖和祖先的鬼魅,日常生活中禁说祖先的名字,一旦说了祖先的名字,就会把祖先鬼引来作祟害人。按照对活人的影响和威胁程度,祖先鬼可分为“大祖先鬼”“中祖先鬼”和“小祖先鬼”。杀牛作为祭品的称为“吃牛鬼”,即“大祖先鬼”;杀猪作为祭品的称为“吃猪鬼”,即“中祖先鬼”;以狗或鸡作为祭品的,称为“小祖先鬼”。 只有祭过祖先,才能得以平安。

    地方节庆中的猪

    在一些地方性的节日上,猪又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传统节俗中的重要内容。

    义民节是台湾新浦地区客家人的中元祭典。台湾地区所谓的义民,是指在械斗、民变、战争中因保卫家乡而牺牲的义民军,又称义民爷。传统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而台湾新浦的中元节则是七月十八至七月二十,为期3天:七月十八这天竖灯篙引孤魂野鬼来享用祭品,七月十九这天放水灯渡野鬼,七月二十这天的赛神猪则是祭典的高潮。作为祭祀用的神猪,一般选用黑毛猪仔,经过精心豢养而成。在台湾民众的心中,神猪越重,表示对义民爷的尊敬越真诚。祭祀义民爷后,庙公会将神猪的肉分给大家,认为会给民众带来好运。

    “赛大猪”

    农历二月十六是浙江温州湗村“抢排殿猪”的日子。“排殿”是祭品列于神像前的俗称,“排殿猪”是指屠宰后列于显应庙殿门前的祭品猪。湗村附近有一座显应庙,据说该庙建于明代,庙内供奉当地名士陈肃勉。传说南宋时,湗村一带闹蝗灾,名士陈肃勉解囊相助,使村民们度过了荒年。他死后得到皇封,被村民们奉为“宗祖爷”“蝗虫佛”。人们建显应庙供奉他,并在他的诞辰日杀猪祭祀。当地村民虔诚地认为,这些用来祭祀的猪能给大家带来福佑,因此,祭祀结束后,人们便抢着将它们抬回家,于是便有了抢排殿猪的习俗。

    抢猪节是浙江省景宁大漈乡畲族的特有节日,节期并不固定,一般在秋收后举行。据说此节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民国以前,主要有迎神、演戏、杀猪、庆丰收等节俗活动,一直持续7天。到第7天看戏过后,众人将杀好、洗净、绑牢的猪抬到当地的马氏仙宫。最先抬到的猪摆在仙宫的正门外,称“首猪”;最大的猪称“驮猪”;最小的猪称“昌猪”。待“首猪”“驮猪”“昌猪”确定后,人们为它们披巾挂彩,鼓乐伴奏,再把它们送回主人家,其余的猪各自抬回。节日期间,杀猪人家邀亲朋好友聚餐,客人会送上一个红包,谓之吃“丧猪福”;酒足饭饱之后,主人会以猪肉相赠,称为“散席”。

    “赛大猪”是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祈年活动,比较有名的是广东汕头、潮州和福建上杭的赛大猪活动。各地节期不一,如福建上杭节期为每年正月初三和正月初六两天,广东汕头澄海则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七。除了比较所养猪的大小之外,也有其他的一些娱乐活动。

    文学语言中的猪

    猪八戒是明代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它本是天宫的天蓬元帅、太上老君的记名弟子,因调戏霓裳仙子被逐出天界,最后錯投了猪胎,被唐僧纳入门下,协助他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猪八戒性情憨厚,力气大,贪女色,爱占小便宜。关于它的原型,有人说它源于神话传说,有人说它影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人说它源于佛教信仰,人们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猪八戒的形象不只出现在古典小说中,也出现在民间叙事中。甘肃酒泉有一则传说讲,猪八戒在酒泉县下河清乡沙漠深处的高老庄招亲。招亲之后,他镇住了当地作恶多端的黄风怪,在沙漠中种草植树,用猪嘴拱出水塘……为了纪念他,当地百姓在高老庄附近筑出土台,名为“拜帅台”。在民众的叙事中,天蓬元帅俨然成了文化英雄。

    自古而今,猪有许多别称,如“刚鬣”“亥氏”“乌鬼”“糟糠氏”“黑面郎”“乌将军”“天蓬元帅”,等等。唐代诗人杜甫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其中的“乌鬼”指的就是猪。猪之所以被称为“乌鬼”,宋人解释称:“川人嗜猪肉,家家养猪,每呼猪作乌鬼声,故谓之乌鬼。”不只猪有别称,猪身上的各个部位也有一些地方性称谓:在江西,猪头称“神户”,猪舌头称“招财”,猪耳朵称“顺风”;而在浙江,猪头称“利市”,猪舌头称“赚头”,等等。

    古人有以猪为名者,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先毂号彘子,汉武帝刘彻初名刘彘,等等。与古人美好的寄寓不同,后世也有为男孩子取猪名者,多取猪低贱、好养活之意。

    由于“猪性卑而率”,猪也出现在脏话、詈语(骂人的言语)中,成为人们宣泄不满的对象。据东汉应劭《风俗通》所言:“按方言,豚,猪子也。今人相骂曰孤豚之子是也。”有关猪的俗语不少,如蠢猪、懒猪、泥猪癞狗、猪卑狗险、猪狗不如、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猪鼻子插葱装象等,也以贬词居多。

    饮食文化中的猪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中国传统猪的种类不少:“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味短,生江南者耳小,生岭南者白而极肥。”猪肉一直是传统烹饪的重要食材,通过烹、煮、炒、卤、腌、烩、熏、炸、蒸等方法,更可制作出多种菜品名肴。

    古人对猪肉的特性有着清晰的认知。清人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是一部著名的中医食疗养生著作,其中介绍了猪肉的特性及食用方法:“甘、咸、平,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治瘦弱。烹法甚多,惟整块洗净,略抹糖霜,干蒸极烂者,味全力厚,最为补益,古人所谓燕豚也。”

    猪肉又是传统节日食谱中的主角。正如河北晋州市一首歌谣所唱:“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供神仙;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扫屋宇;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糊香斗;三十儿,擦桌椅;初一磕头,初二丁牛。”“炖猪肉”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有关传统春节期间的猪肉食俗,各地称谓、制作方法和进食方式并不相同,如东北黑、吉、辽地区,猪肉炖粉条、酸菜、血肠是代表性的菜品,称为“杀猪菜”。西南地区的川、渝、黔等地称此俗为吃“刨汤”,杀猪时用铁刮子刮去猪毛的过程叫作“刨”,烫猪用的开水称“汤”。云南的许多民族更有杀年猪请客的习俗,有“杀猪饭”“杀猪菜”“年猪饭”“年猪宴”等许多称呼。

    在古人的观念中,庐下豢豕为家,从宀从豕。关于“家”字的本义,一说是以猪之多子寓家,表达了人类渴望种族繁衍的愿望;另一说是人之所以有家,与先民普遍养猪有关,有猪便有家。不论哪一种理解,都表明了猪与传统农耕生活的密切关系。客观地说,猪的驯养绝对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大事:它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它活跃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猪文化。 (刘汉杰)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