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帽子什么样(2)
到了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如皮帽、毡帽等,逐渐流行于中原。元朝皇帝所戴的帽子采用珍贵皮毛制作,上面镶有珍珠与宝石。
图3.唐朝软帽翅(左)和唐朝皇帝冠冕(上)
明朝建立后,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帽子才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可以戴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各朝皇帝戴什么帽
古代帝王、诸侯所服之冠,名目众多,装饰华贵,在不同时代,既表现为前后相继、代代沿承的延续性,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 百拇医药
汉代皇帝冠冕
秦汉时期的帝王头戴帝冕。帝冕,即在冠上有覆,元表朱里,上有延板,广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每尺为现代的六寸);延板前后各十二旒,每旒五彩玉带,簪导朱缨,黈纩充耳,延板垂有緌带。这种帝冕从商周至秦汉一直为典型的帝王皇冠。
汉初,中华文明进入“礼乐定,诗书成”的时代。据汉朝初年成书的《周礼·弁师》所载:“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后汉志·舆服志》中对汉代君王所戴的冠冕形制有详尽的描述:“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珠玉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折算成现在的尺寸:冕板大约宽16.1厘米,长27.6厘米;前旒的长度一般为9.2厘米左右,后旒为6.9厘米左右(汉一寸约等于现代2.3厘米)。在“三公”之下,均只有前旒,无后旒。
冕板主要为木质,前高后低,呈俯仰之状,有象征帝王勤政爱民的含义。其上的玄色(黑色)涂装象征着天;下面为纁色(浅红色),象征着大地。冕板前圆而后方,象征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冕冠的每一旒都贯穿了12颗彩色玉珠,分别按照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以五彩绳穿着玉石,故而称为“玉藻”,象征着“五行”的相生相克以及时间的运转。在冕冠的两侧齐耳的位置有一对黄色丝棉做成的球状的装饰品—充耳。
, 百拇医药
隋唐时期的皇帝冠冕
晋代、隋代基本沿袭了汉朝的冕旒制度。隋唐的帝冕,宽八寸,长一尺二寸,以板为之,黑表深红色里,延板无旒(后恢复饰十二旒),金饰玉簪导,主带为缨。
《旧唐书·舆服志》中有记载:“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新唐书·车服志》曰:“凡天子之服十四。”比前者多“缁布冠”和“弁服”。另外,太宗又制翼善冠,总共十五等。之后,不少冠冕被废。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以后,皇帝的服装只用衮冕服、通天冠服和幞头常服三种。不同冠冕的使用场合不同,冕旒的数目也有差异。
与皇帝朝服相配的首服为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与公服之相配之首服为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
自中晚唐时,冠服制度更趋简化,连衮冕和通天冠也逐渐退出了实用的领域。到唐文宗时,常服受朝已成惯例。头戴乌纱帽折上巾,身着赭黄金龙袍,腰带饰有十三环与垞尾,脚踩六合靴。这种从省简约的服饰就是帝王的常服。
, 百拇医药
唐朝是中国金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金器的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反映在帝王的冠冕上。以晚唐帝王冠冕为例,遍布该冠的纹路属于典型的唐草纹,金冠采用的灵芝云工艺造型也是唐代所流行的,王冠整体造型吻合唐代金器炫奇斗彩、富丽浪漫、极尽奢华的时代艺术风格。冠冕为九龙环绕的圆形金冠,九条金龙的造型特点是尖嘴、身短,金冠边纹上有颗粒。皇冠整体成型以錾刻与捶揲工艺为主。
图4. 宋朝长翅帽
宋代皇帝冠冕
宋代的冠服制度沿袭秦汉,在历代中最为繁复。对于冕板的尺寸、材质用木以及冕板上所裹覆的丝织品的颜色和装饰纹样等,都有详细规定。只是平时很少穿用。
宋代皇帝在祭祀致斋的途中,大朝会、大册命以及亲耕籍田时服通天冠服。皇太子受册、谒庙和朝会,则服远游冠服。在宋代,这两种服饰严格意义上不仅仅属于朝服,而是在除祭服以外的重要场合中的礼服。此外,皇帝公服与常服首服中还有折上巾(幞头)、乌纱帽和小冠,且色彩和装饰方面更为丰富。
, 百拇医药
明代的皇帝冠冕
明太祖朱元璋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洪武元年(1368)二月,他“诏复衣冠如唐制”。此后,又陆续制定了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庶民、乐妓的一整套服饰制度。朱元璋去掉其他冕服,只留下衮冕,并把它作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服饰。从这个意义上说,明代的冕服成了君权的象征。据《明史》记载,明朝对冠冕有严格的礼制规定,皇帝冕前后各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
图5.明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
这套制度在其后几经变更。明洪武十六年(1383),定冕服之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及成祖永乐三年(1406)、世宗嘉靖八年(1527)每有更定。嘉靖七年(1526),定皇帝燕弁冠服。最终使得明代天子之服有六:一曰衮冕,二曰通天冠服,三曰皮弁服,四曰武弁服,五曰常服,六曰燕弁服。, http://www.100md.com(王影)
图3.唐朝软帽翅(左)和唐朝皇帝冠冕(上)
明朝建立后,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帽子才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可以戴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各朝皇帝戴什么帽
古代帝王、诸侯所服之冠,名目众多,装饰华贵,在不同时代,既表现为前后相继、代代沿承的延续性,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 百拇医药
汉代皇帝冠冕
秦汉时期的帝王头戴帝冕。帝冕,即在冠上有覆,元表朱里,上有延板,广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每尺为现代的六寸);延板前后各十二旒,每旒五彩玉带,簪导朱缨,黈纩充耳,延板垂有緌带。这种帝冕从商周至秦汉一直为典型的帝王皇冠。
汉初,中华文明进入“礼乐定,诗书成”的时代。据汉朝初年成书的《周礼·弁师》所载:“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后汉志·舆服志》中对汉代君王所戴的冠冕形制有详尽的描述:“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珠玉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折算成现在的尺寸:冕板大约宽16.1厘米,长27.6厘米;前旒的长度一般为9.2厘米左右,后旒为6.9厘米左右(汉一寸约等于现代2.3厘米)。在“三公”之下,均只有前旒,无后旒。
冕板主要为木质,前高后低,呈俯仰之状,有象征帝王勤政爱民的含义。其上的玄色(黑色)涂装象征着天;下面为纁色(浅红色),象征着大地。冕板前圆而后方,象征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冕冠的每一旒都贯穿了12颗彩色玉珠,分别按照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以五彩绳穿着玉石,故而称为“玉藻”,象征着“五行”的相生相克以及时间的运转。在冕冠的两侧齐耳的位置有一对黄色丝棉做成的球状的装饰品—充耳。
, 百拇医药
隋唐时期的皇帝冠冕
晋代、隋代基本沿袭了汉朝的冕旒制度。隋唐的帝冕,宽八寸,长一尺二寸,以板为之,黑表深红色里,延板无旒(后恢复饰十二旒),金饰玉簪导,主带为缨。
《旧唐书·舆服志》中有记载:“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新唐书·车服志》曰:“凡天子之服十四。”比前者多“缁布冠”和“弁服”。另外,太宗又制翼善冠,总共十五等。之后,不少冠冕被废。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以后,皇帝的服装只用衮冕服、通天冠服和幞头常服三种。不同冠冕的使用场合不同,冕旒的数目也有差异。
与皇帝朝服相配的首服为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与公服之相配之首服为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
自中晚唐时,冠服制度更趋简化,连衮冕和通天冠也逐渐退出了实用的领域。到唐文宗时,常服受朝已成惯例。头戴乌纱帽折上巾,身着赭黄金龙袍,腰带饰有十三环与垞尾,脚踩六合靴。这种从省简约的服饰就是帝王的常服。
, 百拇医药
唐朝是中国金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金器的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反映在帝王的冠冕上。以晚唐帝王冠冕为例,遍布该冠的纹路属于典型的唐草纹,金冠采用的灵芝云工艺造型也是唐代所流行的,王冠整体造型吻合唐代金器炫奇斗彩、富丽浪漫、极尽奢华的时代艺术风格。冠冕为九龙环绕的圆形金冠,九条金龙的造型特点是尖嘴、身短,金冠边纹上有颗粒。皇冠整体成型以錾刻与捶揲工艺为主。
图4. 宋朝长翅帽
宋代皇帝冠冕
宋代的冠服制度沿袭秦汉,在历代中最为繁复。对于冕板的尺寸、材质用木以及冕板上所裹覆的丝织品的颜色和装饰纹样等,都有详细规定。只是平时很少穿用。
宋代皇帝在祭祀致斋的途中,大朝会、大册命以及亲耕籍田时服通天冠服。皇太子受册、谒庙和朝会,则服远游冠服。在宋代,这两种服饰严格意义上不仅仅属于朝服,而是在除祭服以外的重要场合中的礼服。此外,皇帝公服与常服首服中还有折上巾(幞头)、乌纱帽和小冠,且色彩和装饰方面更为丰富。
, 百拇医药
明代的皇帝冠冕
明太祖朱元璋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洪武元年(1368)二月,他“诏复衣冠如唐制”。此后,又陆续制定了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庶民、乐妓的一整套服饰制度。朱元璋去掉其他冕服,只留下衮冕,并把它作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服饰。从这个意义上说,明代的冕服成了君权的象征。据《明史》记载,明朝对冠冕有严格的礼制规定,皇帝冕前后各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
图5.明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
这套制度在其后几经变更。明洪武十六年(1383),定冕服之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及成祖永乐三年(1406)、世宗嘉靖八年(1527)每有更定。嘉靖七年(1526),定皇帝燕弁冠服。最终使得明代天子之服有六:一曰衮冕,二曰通天冠服,三曰皮弁服,四曰武弁服,五曰常服,六曰燕弁服。, http://www.100md.com(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