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肯尼亚(2)
在大迁徙的时候,草原上到处是密密麻麻的角马群。迁徙中,最大的障碍不是体力的消耗,而是横亘在路途当中的马拉河。
马拉河是非洲东部最著名的一条河,它流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全长395千米,其中60%位于肯尼亚境内,40%位于坦桑尼亚境内,就此隔开了塞伦盖蒂草原与马赛马拉草原。马拉河发源于肯尼亚多雨的山区,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干旱时期也从不断流。每年3~6月雨季来临,马拉河水会陡然上涨,最大水量可以达到平时的两倍以上,由此成为迁徙动物们的鬼门关。
除了要面对暴涨的激流,这支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还要遭遇河马、鳄鱼的狙击,所以角马们渡过马拉河的行为也被称为“天堂之渡”,只是究竟去往哪一个“天堂”,不仅取决于角马自身,还有些许的运气。换句话说,马拉河就像是一位严格的教练,它只让最强壮的个体通过,以维持群体的强壮。
, http://www.100md.com
之所以叫大遷徙,是因为这支队伍太庞大了。它们有的从塞伦盖蒂走来,有的从安博塞利走来……为了生存,它们不论种族属群,不分老幼雄雌,汇成滚滚洪流。如果奔跑起来,其吼叫声如雷霆万钧,奔腾声如山崩地裂,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之所以叫大迁徙,是因为参与迁徙的动物种类众多。在迁徙大军中,角马是主力,斑马是先遣部队,还配之以羚羊、大象、长颈鹿等,凡是草食动物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甚至有的鸟类也参与了这部大合唱。如此众多的动物汇合成军,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真是铁流万里,蔚为壮观。之所以叫大迁徙,是因为迁徙的征途太残酷,太艰辛。各种因素使得只有30%的幸运儿能回到出发地,而跟着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漫长旅途中“制造”出来的新生命。原始草原上,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大自然就是以一条这样严酷、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平衡法则,提升着这些食草动物的基因质量,保持着这片美丽草原的生生不息。
跳得高的马赛人
到非洲,不得不说马赛人。在东非200多个部族中,居住在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的马赛人非常著名。这不仅在于他们独特的部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在于他们在现代文明大潮的冲击下,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
, http://www.100md.com
马赛人是东非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他们至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从事游牧等活动,部落的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
按照普通人的逻辑,生活在草原与丛林之中、与野兽为伍的马赛人必然骁勇善猎。事实上,马赛人不仅不狩猎,甚至只在庆典的时候才吃肉,并且从来不吃包括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这源于他们所遵循的自然崇拜。那么,不事狩猎的马塞人以何为生呢?答案是放牧。马赛人认为牛群是神的赐予,他们不事农耕,日常饮食需要由牲畜的奶和血提供,口渴时就拔出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去吸血,就像喝饮料一样。或许正是由于马赛人不狩猎、不吃野味的习俗,才使这片土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马赛人的装束异常显眼,男人披“束卡”—红底黑条的两块布,一块遮羞,一块斜披在一侧的肩膀上。女性则穿“坎噶”,颈上套一个大圆披肩,头顶带一圈白色的珠饰;她们的耳朵很大,甚至会垂到肩上,马赛女孩生下来就扎耳朵眼佩戴耳饰,以后逐渐加大饰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长,耳洞也越来越大。大部分马赛人下齿都缺少两个门牙,这是从小拔掉的,为的是灌药方便。有时候,分清马赛人的性别不是很容易—服饰大同小异,而且大都是光头。此外,马赛人会随身携带一根圆木或长矛用于防身、赶牛。由于长期形成了习惯,即使进城逛街,这根棍子也不会离身。据说这是政府特许的,别的人是绝对不允许这样做的。
, http://www.100md.com
马赛人最喜欢穿鲜红色的长袍,据说穿红是为了驱兽防身。对于经常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牧人来说,火焰般的红色就是力量的象征。怕火的野兽自然对身着红衣的人怀有一种敬畏。也有历史学家说,马赛人生活的东非土地都是红色的,最初马赛人用红色的赭石涂染衣服,久而久之就以红色为美了。直到今天,一些时尚的马赛老太太在穿运动鞋时也会选择红色。不过,由于现在野兽数量锐减,许多马赛人也开始穿着蓝色长袍了。
马赛人红色的身影总让人想到风。有人说他们是世界上最能行走的人之一,这可能受益于长年累月逐水草而牧的生活吧。马赛人还擅长跳跃。他们双腿精瘦,动如脱兔、跳如蚱蜢,所以马赛人的立定跳高也堪称世界一绝。这也是与野兽打交道训练出来的生存技能。由于他们生活的荒原上常常找不到树木和山丘,登高眺望便成了一种奢望,于是他们就靠跳高望远来目测四周是否有危险。跑得快、跳得高,历来就是马赛人对勇士的认定标准。
如今, 马赛人的生活已经融入了一些现代气息, 青年人在学校读书,能讲英语;但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仿佛依旧停留在旧时代,尽管很原始,但是很快乐。, http://www.100md.com(蔡金红)
马拉河是非洲东部最著名的一条河,它流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全长395千米,其中60%位于肯尼亚境内,40%位于坦桑尼亚境内,就此隔开了塞伦盖蒂草原与马赛马拉草原。马拉河发源于肯尼亚多雨的山区,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干旱时期也从不断流。每年3~6月雨季来临,马拉河水会陡然上涨,最大水量可以达到平时的两倍以上,由此成为迁徙动物们的鬼门关。
除了要面对暴涨的激流,这支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还要遭遇河马、鳄鱼的狙击,所以角马们渡过马拉河的行为也被称为“天堂之渡”,只是究竟去往哪一个“天堂”,不仅取决于角马自身,还有些许的运气。换句话说,马拉河就像是一位严格的教练,它只让最强壮的个体通过,以维持群体的强壮。
, http://www.100md.com
之所以叫大遷徙,是因为这支队伍太庞大了。它们有的从塞伦盖蒂走来,有的从安博塞利走来……为了生存,它们不论种族属群,不分老幼雄雌,汇成滚滚洪流。如果奔跑起来,其吼叫声如雷霆万钧,奔腾声如山崩地裂,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之所以叫大迁徙,是因为参与迁徙的动物种类众多。在迁徙大军中,角马是主力,斑马是先遣部队,还配之以羚羊、大象、长颈鹿等,凡是草食动物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甚至有的鸟类也参与了这部大合唱。如此众多的动物汇合成军,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真是铁流万里,蔚为壮观。之所以叫大迁徙,是因为迁徙的征途太残酷,太艰辛。各种因素使得只有30%的幸运儿能回到出发地,而跟着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漫长旅途中“制造”出来的新生命。原始草原上,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大自然就是以一条这样严酷、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平衡法则,提升着这些食草动物的基因质量,保持着这片美丽草原的生生不息。
跳得高的马赛人
到非洲,不得不说马赛人。在东非200多个部族中,居住在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的马赛人非常著名。这不仅在于他们独特的部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在于他们在现代文明大潮的冲击下,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
, http://www.100md.com
马赛人是东非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他们至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从事游牧等活动,部落的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
按照普通人的逻辑,生活在草原与丛林之中、与野兽为伍的马赛人必然骁勇善猎。事实上,马赛人不仅不狩猎,甚至只在庆典的时候才吃肉,并且从来不吃包括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这源于他们所遵循的自然崇拜。那么,不事狩猎的马塞人以何为生呢?答案是放牧。马赛人认为牛群是神的赐予,他们不事农耕,日常饮食需要由牲畜的奶和血提供,口渴时就拔出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去吸血,就像喝饮料一样。或许正是由于马赛人不狩猎、不吃野味的习俗,才使这片土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马赛人的装束异常显眼,男人披“束卡”—红底黑条的两块布,一块遮羞,一块斜披在一侧的肩膀上。女性则穿“坎噶”,颈上套一个大圆披肩,头顶带一圈白色的珠饰;她们的耳朵很大,甚至会垂到肩上,马赛女孩生下来就扎耳朵眼佩戴耳饰,以后逐渐加大饰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长,耳洞也越来越大。大部分马赛人下齿都缺少两个门牙,这是从小拔掉的,为的是灌药方便。有时候,分清马赛人的性别不是很容易—服饰大同小异,而且大都是光头。此外,马赛人会随身携带一根圆木或长矛用于防身、赶牛。由于长期形成了习惯,即使进城逛街,这根棍子也不会离身。据说这是政府特许的,别的人是绝对不允许这样做的。
, http://www.100md.com
马赛人最喜欢穿鲜红色的长袍,据说穿红是为了驱兽防身。对于经常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牧人来说,火焰般的红色就是力量的象征。怕火的野兽自然对身着红衣的人怀有一种敬畏。也有历史学家说,马赛人生活的东非土地都是红色的,最初马赛人用红色的赭石涂染衣服,久而久之就以红色为美了。直到今天,一些时尚的马赛老太太在穿运动鞋时也会选择红色。不过,由于现在野兽数量锐减,许多马赛人也开始穿着蓝色长袍了。
马赛人红色的身影总让人想到风。有人说他们是世界上最能行走的人之一,这可能受益于长年累月逐水草而牧的生活吧。马赛人还擅长跳跃。他们双腿精瘦,动如脱兔、跳如蚱蜢,所以马赛人的立定跳高也堪称世界一绝。这也是与野兽打交道训练出来的生存技能。由于他们生活的荒原上常常找不到树木和山丘,登高眺望便成了一种奢望,于是他们就靠跳高望远来目测四周是否有危险。跑得快、跳得高,历来就是马赛人对勇士的认定标准。
如今, 马赛人的生活已经融入了一些现代气息, 青年人在学校读书,能讲英语;但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仿佛依旧停留在旧时代,尽管很原始,但是很快乐。, http://www.100md.com(蔡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