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0
编号:13797920
名扬天下的阳澄湖大闸蟹(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 202020
    

    谈及湖蟹,阳澄湖大闸蟹可谓名冠天下,蜚声海外,已然成为中国美食名谱上的珍馐佳肴。阳澄湖大闸蟹的产地为江苏苏州,这里自古就是江南腹地。通江达海,河川纵横,水系发达的优越生态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优质蟹品,不仅蟹类繁多,而且蟹源富集,“江湖海浦皆有之”。事实上,除了世所皆知的阳澄湖大闸蟹外,江南还盛产溱湖簖蟹、昆山蔚迟蟹、吴溪紫蟹、太湖蟹等蟹品。为何阳澄湖大閘蟹能独占鳌头、名扬中外呢?

    

从“仇蟹”到“嗜蟹”



    江南食蟹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起初,江南人并不食蟹,《国语》就记载“稻蟹不遗种”,江南一带民间俗谚也有“虾荒蟹乱”的说法。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蟹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多则生乱,无补于世;再则,蟹喜打洞,易破坏稻田和庄稼。因此,古人往往将蟹视为“虫害”,在民谚中借喻其为横行湖底、欺民霸女的水族妖怪。
, 百拇医药
    那么,江南人是如何从“仇蟹”到“嗜蟹”的呢?探究其中缘故,还得从一个名叫“巴解”的人说起。话说大禹治水之时,阳澄湖一带水陆初见雏形,有个名叫巴解的督造官,带了一队兵丁和一批民夫来到阳澄湖边开挖海口河道。夜晚,巴解命人升起火堆,谁知火光冲天,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夹人虫,一只只口吐泡沫像潮水般涌来。大家十分惊恐,在巴解的号令下,众人拾起木棍猛打夹人虫。谁知,夹人虫甚是厉害,它们口吐泡沫,瞬时就将火堆湮熄。无奈之下,众人只得在黑暗中与夹人虫大战,直至天明时分,夹人虫才纷纷败退水中。激战后的兵丁和民夫大多被夹人虫所伤,有的甚至被夹死。

    面对众人畏惧的夹人虫,巴解冥思苦想,如何才能抵御虫害的攻击。很快,巴解就想到了用火驱逐野兽的办法,决意尝试火攻。于是,他号召众人筑起一座土城,然后在城边挖好围沟,一到天黑,土城升燃起火堆,并在围沟里灌进烧开的热水。夹人虫涌上来,跃进沟里瞬时就被烫死了。当沟里的夹人虫积多之时,巴解随手拿起一只被烫得发红的夹人虫翻来覆去仔细查看,忽然闻到一股香味,把夹人虫的硬壳打开再闻,香味更浓。巴解壮着胆子先尝一口,觉得味道鲜美,吃完一只,接着再吃一只。大家见巴解吃得津津有味,胆子大一点的也跟着吃起来,果然味美奇香。自巴解食用夹人虫觉得异常鲜美后,人人畏惧的夹人虫便成为名扬四方的美味珍馐了。为了纪念巴解击退夹人虫的功劳,人们取“解虫”之意,遂以“蟹”指代夹人虫,此后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由于巴解在阳澄湖边治水有功,大禹封他为王,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阳澄湖土城的北面造起了一座巴王庙,这土城就叫巴城,如今依然矗立在阳澄湖畔。
, 百拇医药
    

江南食蟹之风日炽



    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江南人喜食螃蟹却是事实。为了更好地品尝螃蟹,江南人不断钻研制蟹法,所研制的“糖蟹”在历史上享有盛誉。据记载,隋朝时糖蟹就曾作为贡品敬献,并将镂金龙凤花贴在盘上搭配糖蟹,足见蟹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江南人酷爱食蟹,甚至到了“嗜蟹”的地步。南宋文士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载,“食蟹易发风生疾”,尽管如此,依然阻挡不住美食家对蟹的追捧。唐朝末年,苏州文士陆龟蒙和好友皮日休就十分爱食蟹,并留有与蟹相关的诸多诗句。范成大不禁感慨“盖吴人所嗜也”。

    隋唐以后,江南食蟹之风日炽,且愈来愈甚。皮日休在《咏蟹》中如此描绘江南秋蟹:“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精致的饮食文化,使人们不断翻新烹饪工艺,追求更加极致的蟹味。两宋之际,江南人不仅嗜蟹,更嗜名蟹,蟹的品牌效应愈发凸显。南宋文士高似孙在《蟹略·蟹品》中专记有“吴蟹”一节,对昆山蔚迟蟹、吴溪紫蟹评价甚高,直言“姑苏娄县即昆山也,有郁吴塘蟹,特肥大”,并引用杜牧的诗句来夸耀紫蟹,曰“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此外,品蟹也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生活。在宋人看来,吃蟹不仅是品尝美味,更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的江南自然成为食蟹圣地。金秋时节,文人墨客结伴出游,或泛舟湖上,或纵情郊野,或闲庭小憩,吃蟹、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乐趣。随着饮食文化与风雅闲趣相融,对蟹的情有独钟也流露于笔端,留给后世众多咏蟹、歌蟹的诗篇。如南宋诗人辛弃疾在《和赵晋臣送糟蟹》中说:“人间缓急正须才,郭索能令酒禁开。一水一山十五日,从来能事不相催。”品酒食蟹的闲趣之情,跃然纸上。
, http://www.100md.com
    明清之际,蟹已成为江南人居家待客的必备佳肴。民众不仅知晓蟹的生长习性,而且开始成规模地进行人工饲养,所谓“九雌十雄”“秋蟹膏黄”都是积累出的经验。通常情况下,农历九月食母蟹,此时母蟹卵满,蟹黄鲜香,油脂细腻;十月则食公蟹,此时公蟹黄肥膏白,蟹膏的口感丰腴圆润。品蟹也是颇有讲究的一件事情,有“武食”和“文食”之说。所谓武食,自然就是不拘小节,将蟹大卸八块,以求大快朵颐之感。当然,这类品蟹之法与文人附庸风雅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人们又创造了文食之法。据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记载,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就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即今人熟知的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故称之为“蟹八件”。江南文士用上食蟹工具后,吃蟹成为文雅而潇洒的饮食享受。以小巧玲珑的金、银、铜餐具食蟹,妙趣横生,意趣高雅,席间主客觥筹交错,别有一番情致。

    

种类繁多的江南蟹品



    江南优良的水质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蟹品,按其品种分为石蟹、虎蟹、水蟹、江蟹、海蟹、白蟹等种类,因其产地不同,又可分为太湖蟹、紫须蟹、蔚迟蟹等,具体而言:
, 百拇医药
    一是太湖蟹。太湖蟹以中华绒螯蟹为主,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传统吃法有清蒸、水煮、面拖、酒醉、腌制等。取出蟹肉后,还可制成蟹肉狮子头、蟹油水晶球、炒蟹粉、蟹粉小笼包等名菜、名点。太湖蟹早在宋代已有名气,《蟹略·湖蟹》云“淞苕之蟹,太湖蟹也”;陆游诗“尚无千里蒪,敢觅镜湖蟹”,表明太湖蟹的珍贵。王鏊在《姑苏志》中说:“蟹,凡数种,出太湖,大而色黄,壳软,曰湖蟹,冬月益肥美,谓之十月雄。”此后,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太湖蟹以“体大”而闻名。据《蟹略·大蟹》记载,震泽渔人曾捕得一蟹,蟹“大如斗”,可见太湖蟹“体大”绝非虚名。世人对太湖蟹有很高的评价,高德基《平江记事》言“吴中蟹味甚佳,而太湖之种差大,壳亦脆软,世称湖蟹第一”;沈偕写诗赞美太湖蟹“黄秔稻熟坠西风,肥入江南十月雄。横跪蹒跚钳齿白,圆脐吸胁斗膏红”;陆游也曾写诗“蟹束寒蒲大盈尺,鲈穿细柳重兼斤”,表达了对太湖蟹的喜爱之情。, 百拇医药(君懿)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