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1
编号:13793668
紫禁城与“香山帮”(3)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21
    

    苏州玄妙观也是“香山帮”的建筑精品之一

    “香山帮”经典之作中的苏州东山雕花楼

    战国时期出现的《考工记》中曾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经划分出不同的工种,包括木工、金工、皮革工等类,木工工种又分为七类,专门从事营造宫室、名堂、宗庙建筑建设的工匠被称为“匠人”。由此可见,最迟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匠人”的称呼。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清雅风骨,及时行乐”,士大夫大兴土木,建造华美的宫室和园林供人享乐,为匠人的技艺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私家园林是吴郡县人顾辟疆所建设的“辟疆园”。当年,顾辟疆召集香山地区技艺高超的工匠造园,园中种植各类花草,精巧楼阁美不胜收。香山匠人的建造技艺和作品在当时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 百拇医药
    到了隋代,开国名臣杨素建设新城,看中香山匠人高超的建造技藝和精细做工,征集苏州地区的大批工匠参与新城营造。在这些工匠中,有不少就是香山地区的木匠和泥水匠人,其中尤为著名的就是与“画圣”吴道子齐名的香山匠人、“塑圣”杨惠之。杨惠之将当时的山水画与人物画巧妙融合于雕塑之中,使其活灵活现。大家熟悉的千手观音的形象最早就是由他雕塑的。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集中体现了以“香山帮”为代表的苏南建筑的最高成就

    宋朝建都汴京,大量的建筑营造需求促使香山匠人纷纷奔赴都城,一展身手。宋代是“香山帮”获得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香山帮”匠人在建筑工艺上的精湛技艺与巧夺天工获得了世人认可。当时,苏州城内的玄妙观就是由香山匠人中被称为“范作头”的木工工匠带领其他工匠修建的。《营造法式》中记载了当时著名建筑工程方面的技艺,香山匠人所创造的诸多建筑成果也被收入其中。
, 百拇医药
    到了明代,特别是成化年前后,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奢靡风行。苏州一带的文人墨客、巨贾富商竞修园林和楼台馆所,为“香山帮”技艺的成熟化和精雅化创造了条件。香山匠人的营造技艺,自春秋时代起,历经唐、宋、元数千年的积淀,至此已炉火纯青。

    在明代,蒯祥的出现和紫禁城的营造,标志着“香山帮”建筑技艺的鼎盛与辉煌。蒯祥由匠入仕,官拜工部侍郎,其子孙也继承其业。“今江南木工巧工皆出于香山。近七陵九庙等功成,工匠为卿者多矣。”在京城所获得的巨大荣誉,胜如状元及第,香山人也为之欣喜若狂,引为骄傲,看到了其中的光辉前景。香山人开始重新审视工匠的位置,不再以从事“末业”为耻,反而纷纷加入到工匠行列中来。从此以后,“香山帮”建筑工匠代代相承,出现了许多建筑世家,如清明村钟家叠假山世家,香山西庄徐家、小横山姚家、蒋墩村朱家等都以水木著称。这些著名的建筑世家和建筑匠师带动了大批乡村劳动力投入建筑业,到清末,香山地区“民习土木工作者十之六七”,“香山帮”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江南地区最大的建筑群体,并与“皇家派”和“岭南派”并驾齐驱,成为我国三大古典建筑流派的核心。
, http://www.100md.com
    

巧工匠摇身变艺匠



    吴地自古甲胜天下,重教风尚;特别是明中叶以降,吴地一带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苏式手工艺和苏州园林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繁荣,物阜民康,市民文化与隐士精神并存,诗书礼仪与逍遥哲学互射,民间习俗与文人意趣并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香山帮”匠人用营造技艺将吴人的精致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后人所看到的,则是“香山帮”建筑独有的那份素雅与精巧。

    “一丘一壑尽风流。”吴地文人、士大夫阶层寄意丘壑山林的追求,为“香山帮”匠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技艺的舞台。建造于11—19世纪的苏州古典园林是享誉世界的园林杰作,被认为“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意境的营造一方面自然少不了“能主之人”的智慧勾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香山帮”匠人的巧手营构。园林艺术的背后是技术之美的有力支撑,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香山帮”构园的独特性,不仅把一处处私家园林变成了一处处“诗意的栖居地”,也将“苏州园林”打造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吴地私家园林的兴盛,催生了既能“规划营构”又“擅操作”的“香山帮”匠人。从梁栋之美到意境之妙,从雕镂刻画到布局擘画,从厅堂屋舍到亭台楼阁,“香山帮”中的佼佼者并不只专注于技术性的加工,而是通过精心营构,将文人、官僚、商贾等不同身份园主心中的勾画变为现实。
, http://www.100md.com
    同处在粉墙黛瓦的江南,徽州民居极尽雕饰、浙江民居繁复厚重;而出自“香山帮”匠人之手的吴地民居则显得轻巧秀丽,不张扬,不夸张,甚至是过于朴素。与同样声名远扬的徽州匠人相比,“香山帮”匠人更善于在本色上做文章,将精细和精雅更多地体现在建筑构件形制的变化上,而不是施彩描金的视觉冲击力。即便是雕饰,也讲究简洁,并有所侧重,而不会全面铺开,极尽之能事。总体来看,“香山帮”的民居建筑构架形式巧妙,建筑装饰雅俗并蓄,充满了书卷气和温馨感,低调而不粗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上佛寺道观的兴造,促进了“香山帮”匠人的营造技艺。与营建其他类型建筑不同,尽管在规制上受到严格限制,但兴建佛教伽蓝、道观等宗教建筑,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香山帮”的寺观建筑也不例外,最能体现其特点的,当推殿宇的转角或塔的腰檐转角部分的戗角。出自“香山帮”匠人之手的戗角,其翘度之大,为其他地方的寺观建筑所不及。相对于北方建筑的厚重,“香山帮”匠人所筑向上飞腾的起翘更能表达佛家仙境的超脱飘然。
, http://www.100md.com
    建筑营造是一门手艺,“香山帮”匠人在“做生活”的过程中注入了令人愉悦的情感,并将其赋予文化的内涵,把营构之事从“匠作之术”上升为“建筑之美”。这一点,无论是在佛寺道观、私家园林,还是在民居私宅,都可以体现出来。

    在长期的实践中,“香山帮”的能工巧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技术规范与审美标准,他们的作品在造型、色彩、细节处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它既不同于北方建筑的雄伟、敦厚、浓重、规范和封闭,也有别于岭南建筑的轻灵、自在、兼收并蓄等。

    通过设计、修建北京紫禁城,“香山帮”匠人在明代将“香山帮”营造技艺传入北方;但是,北方的皇家宫殿建筑与南方的地方性建筑相比,无论在建筑形制、建筑材料与工艺要求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必须要在和官式营造技艺融合的基础上对营造技艺进行创新与改变,形成一种适用于皇家建筑营造要求的新的营造技艺体系。在历代修缮中,这套营造技艺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传承,成为了流传至今的明清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直到今天,该技艺仍在北京故宫明清古建筑群的保养与修缮中沿用。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成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百拇医药(陈燕琪)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