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3
编号:13789372
建水 中国人古典生活的活化石(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23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又叫先师殿,建于明代,五开间,琉璃黄瓦,歇山顶,由28根高5米的巨柱支撑;其中,前檐12根为石柱,每根高5米,重达5000千克,用整块大青石雕成。大门左右2根檐柱雕巨龙盘绕,人称“石龙抱柱”,雕工精巧,甚是珍奇。殿内22扇木屏门透雕出神采各异的图画,当中6扇为“六龙捧圣”图—6条立体的雕龙在云水间腾挪翻飞。两旁屏门上共雕有百多个大小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屏门中的珍品。

    大成殿内供奉有孔子牌位,悬挂着摹刻的清代皇帝“御题”贴金匾额8块。殿前置乾隆年间铸造的大铜香炉一尊,高近3米,四足铸成象头,卷曲的象鼻支在莲座上,象征着这一带古时曾是象的故乡。

    建水文庙的出彩之处还在于有一块明代天顺年间的“孔圣弦颂图”画像碑,此碑高1.5米,宽80厘米,图文并茂,图的内容是孔子席地而坐,抚琴授课,4个弟子肃立恭听;碑文为宋高宗赵构御题《孔子像赞》,共48字。此碑原是宋高宗赠予浙江衢州孔庙的,元灭南宋后,此碑随原国都“临安”之名传入建水而移至建水文庙内。
, 百拇医药
    历朝历代,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而且是各地的最高学府。当建水还是临安府时,建水文庙不仅是临安府学所在地,还一度寄寓着邻近的元江府学。在一座文庙里安置两个府的府学,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滇南大观园”—朱家花园



    建水之所以被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家花园。该园坐落在翰林街中段,是朱渭卿兄弟所建的宗祠、家宅和后花园,为云南省首屈一指的私家园林。

    这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大小天井40多个、房屋200余间,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布局,是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三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并列连排组合式民居建筑群。因其房屋和庭院建筑格局独具特色,故有“滇南大观园”之称。

    朱家花园坐南朝北,大门却开在花园西侧。垂花大门左侧,沿街修建有与后两院“跑马转角楼”相通的吊脚楼。进入大门后,即为朱家花园的家宅。家宅由三套三进院落并列连排组成。正中一套为花厅院,院门上昔日悬挂有“中将第”巨匾。两边为幽雅的东西绣楼,花厅前是种有荷花的水池,两侧筑有两道造型别致的透空花墙,花墙把院落自然分割为东西两园:东园有假山和花架;西园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其间点缀着几块花圃。整座房舍布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叠进。正门左侧沿街的十间吊脚楼承担着朱家账房和物资集散的功能,右侧为家族祠堂。相互贯通的房舍环天井而列,均采用传统木石立料结构,自成单元又合为一体。
, 百拇医药
    ▲ 朱家花园门楼

    在朱家花园中,最能体现府第气派和华丽的建筑是水上戏台。戏台建造在300多平方米的水池之上,面积30多平方米,三開间,并有二耳房,为化妆室和道具室。台口呈“八”字形,延伸于池上,以四根石柱虚悬在水中,柱头雕以石狮、石象,其上以横梁露头雕成龙、凤等形状,造型玲珑奇巧,雕琢精致。

    从总体布局来看,朱家花园明显借鉴了江南园林的布局方式:以厅堂作为全园的活动中心,面对厅堂设置山池、花木等对景;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楼阁,或环以庭院和其他小景区,并将蹊径和回廊相连,组成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

    在某些方面,朱家花园对江南园林式布局又有所突破:江南园林以素雅为总体特征,朱家花园则以华丽、精致为底色。园中那数不清的梁栋、格门、窗棂,无不雕龙雕凤、描金绘彩,且雕工精致、造型生动。
, 百拇医药
    ▲ 朱家花园小戏台

    朱氏家族原籍湖北,祖上迁居云南。清朝道光年间,朱氏先人开始经商,到同治时,事业大展,朱家一举成为建水乃至滇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家族。

    在朱家花园竣工前后,朱氏家族的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民团首领的朱朝瑛起兵响应,被滇督蔡锷授予“卫国将军中将”军衔。谁料想,不久,朱朝瑛因支持袁世凯而兵败,客死他乡。此后,朱家一蹶不振。

    

活着的古城



    从朱家花园出来,在古城里走街串巷,发现这里到处都是古井。这些古井形态各异,井口有一眼井、两眼井、三眼井、四眼井……甚至还有十二眼井。更难得的是,这些古井如今仍在正常使用,承担着建水人泡茶、洗菜、做豆腐的功用,是建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井口大小,最后比拼的还是水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门大板井,以大板井水酿制的豆腐是建水最好的豆腐。
, 百拇医药
    行走在建水,人们最大的感觉就是—建水是“活”的。不仅在古城内,而且在古城周边,依然保留有大量鲜活的珍贵文化遗产。

    建水古城附近有一座团山村,始于明代,依山而建,现存以清代民居为主的古建筑鳞次栉比。2006年,团山村因“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而入选世界保护性建筑遗产名录。更难能可贵的是,团山村并没有陷入“人去村空”的怪圈,而是保持着原生态的村民生活。

    紧挨古城的碗窑村也值得一说,这是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著名的建水紫陶就发源于此。建水紫陶“体如铁、色如铜、亮如镜、声如磬”,是中国四大陶器之一。现在的碗窑村,处处都是陶艺作坊,家家都有紫陶匠人。传统,在这里不是没落的代名词,而是时尚与创意的文化基因。

    

文笔塔与双龙桥



    来建水,文笔塔和双龙桥不可不看。
, 百拇医药
    文笔塔坐落于建水城西南4千米的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造型奇特,式样别致,因形如文笔而得名。塔呈八面体,塔体为青石砌成的实心石塔,下部呈四方八棱形,中部方形,顶端呈扁状。塔身不分级,通体无檐,无装饰,只可分为塔基、塔体和塔顶三部分。塔基周长与塔高相等,塔基周长31.4米,塔高31.4米。塔身由底向上逐渐收缩,犹如一支巨大的笔挺立于天地之间。

    据说,文笔塔为当地的风水塔,有“重教兴文”“修文偃武”之意,是出于“以文压武”,以息古时当地常有的械斗之风,同时也是“尊孔崇文”“儒佛归一”的绝妙例证。

    我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考察后认为,文笔塔“形式奇特,其他地方没有”,是“中国塔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1965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仪态万千的我国古代桥梁》一文里,将双龙桥列入“全国最著名的10余座古桥代表作”之中。
, 百拇医药
    双龙桥,因为有17个拱洞,民间又称其为“十七拱桥”。该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原来是三孔石拱桥。后来,由于数次暴雨成灾,山洪陡涨,冲毁河堤,使河面增宽了三四倍。因而,原建的三孔石桥孤零零地悬于河半腰,当地居民只得在石桥南端续架木桥,以便行人过往。道光初年(1821年),新建14孔石桥,与原来的3孔蝉联,共为17孔。同时,人们还在桥上建了3座楼阁。中间的一座为两层,高大雄伟,被称为“西坝大观”。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双龙桥先后遭遇了两次变化:咸丰六年(1856年),双龙桥遭兵燹,桥上的楼阁化为灰烬。光绪十九年(1893年),当地人集资修桥,新建的阁楼仍按旧制建为3座,中间一阁改为三层檐歇山顶,口檐由一大二小、一直二横的3个歇山顶式屋顶组合而成,共有47脊,屋面铺以黄色琉璃瓦,层层叠叠,新颖别致。可惜的是,在1916年的护国运动中,北端桥亭被焚毁。, http://www.100md.com(沈安海)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