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4
编号:13787791
锦绣大明 在稽古而制中创新服饰美(4)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15日 《百科知识》 202024
     出土的裙子共有47条,有马面裙和百褶裙等式样。裙子按装饰可分为素面裙、花裙、膝襕裙等。这些裙子主要与吉服、便服的上衣进行搭配。

    出土的吉服类女衣,有些在衣身装饰云肩、通袖襕纹样,绝大部分则是在前胸和后背缝缀方形或梯形的补子(前襟左右各一片、后襟一片)。补子多为绣制,少数为缂丝,图案以云龙纹较多,其次有龙凤纹、凤纹、花卉纹、百子纹、应景题材以及万寿、万喜、洪福齐天等吉语文字。

    孝靖皇后有一件绿织金缠枝莲妆花纱方领女袄,原件内衬纱里。在前胸与后背缀有梯形方补,前胸补子为一对,各长36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15.1厘米,图案大体一致,左右相对,侧面绣玉兔一只,口衔灵芝,上托盘金“寿”字,底部绣寿山福海与杂宝纹,两侧边缘各绣一升龙抢珠,龙首上方绣金“万”字,四周点缀四季花卉。背部补子为一整块,长35.2厘米、上宽20.5厘米、下宽32.5厘米,中间绣一正面大玉兔,背托灵芝及盘金大“寿”字,左右各绣一升龙,龙爪托举灵芝与金“万”字,底部绣寿山福海及杂宝纹,点缀四季花卉。从金绣“万”“寿”字样可知,这件短袄是后妃在皇帝万寿节(生日)期间所穿。
, http://www.100md.com
    明神宗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正好在中秋之后,于是宫中将中秋节的玉兔与皇帝生日的庆寿纹样组合到一起,使喜庆的气氛更加浓厚。

    

比甲 背子 水田衣



    明宫规定,宫女的冠服沿用宋制,紫色,团领,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以金圈之,珠络缝金带红裙。不过,明代宫中有一件盛行的服装是从元代宫中继承来的,这就是比甲。

    ▲ 江苏省南京市长干寺地宫出土的背子

    ▲ 故宫博物院藏品
, http://www.100md.com
    比甲出自元代,由元世祖创制,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设计比甲的初衷是为了便于骑马穿着,前胸后背得到保暖而臂肘活动自如。

    比甲本是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转而成为一般妇女的服饰。蒙元后期,北方的汉族女子尤其喜爱这种服装。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快捷,系结严紧。到了明代,洪武帝下诏令“男女衣冠,皆同唐例”,但源于蒙元的比甲延续了下来,并没有完全消失。

    从形式上看,比甲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渊源颇深,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明宫中的比甲形似无袖的背子,比背子稍短,长至膝下。后妃宫女的常服就是宽袖衫外着比甲,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

    比甲的种类繁多,可以穿在衫裙外面,胸前可以系带或敞开,也可在腰间束帛,衬托身材,所以很受当时女子们的喜爱。
, http://www.100md.com
    除了比甲,明代女子的服饰中还有背子。背子,亦称“褙子”,主要样式继承了宋代背子,一般有合领与对襟两种形式,贵族与庶民皆可穿戴。其中,对襟大袖的,通常为贵妇礼服;对襟小袖的,通常为普通妇女的便服。背子上绣品的图样基本与霞帔相似。只有一例特殊:八品及九品诰命夫人的背子不可用缠枝花纹,只能用摘枝团花。

    水田衣兴起于明末,盛于清初,一直延续至清末。它是一种以各色零碎布料拼合缝制而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为衣服上大小不等的布料纵横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

    水田衣款式简单别致,颇得明代女子的喜爱。最初,水田衣尚注意拼制的均匀,将各种锦缎织料裁成长方形,然后有规律地编排缝合;发展到后来,便不再拘泥,亦有杂乱拼接者。到了明末,奢靡之风盛行,许多大户人家为了做一件好的水田衣,经常会裁破一件完整的锦缎,只为得到一小块材料。

    

巧手匠心制新装


, http://www.100md.com
    明宫后妃宫女喜欢穿自己设计制作的新装,而且层出不穷。熹宗的张皇后心灵手巧,她用白绫配新桑色绫,制成鹤氅式新衣,称为霓裳羽衣。崇祯时,宫女们竞效周皇后,以穿素白色的纱衫为美,用半透明的白纱衫衬出里面的红袙腹,以增魅力。明末宫女十分喜欢穿海天霞色的衫子,似白而微红,雅中微艳,连爱美的宦官也穿上了这色衫子。

    明代宫女通常用纸做护领,一日一换,这种纸应是宣纸,由江西玉山县进贡。虽然我们不知道纸护领是谁发明的,但用纸做护领在明宫盛行一时,其他朝代则未见记载,所以纸护领应该是明代宫女的新创。不过,纸衣在唐代曾出现过,唐代宗大历年间兵乱之时,“自赤水至潼关二百里间,畜产财物殆尽,官吏至有著纸衣或数日不食者”。可见当时服纸衣是救急之法,出于无奈,因此纸衣日后并没有畅行。

    总体上看,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两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為六幅,后用八幅、十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时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 水田衣

    ▲ 妇女便服, 百拇医药(王影)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