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101
编号:13787165
中国为世界定义“硒”(1)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月1日 《百科知识》 202101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提出:到2020年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状态、保持基本消除克山病状态等7种地方病防治目标。

    关于碘缺乏,近些年从政府到民间宣传深入人心,人们大都对此很熟悉,但大家对克山病却比较陌生。其实,克山病对国人的伤害并不亚于碘缺乏,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它几乎束手无措。不过,在攻克这一地方病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也更新了国际医学界对硒元素的认识,为世界重新定义了“硒”。

    

克山病曾流行百年



    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小兴安岭伸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土地肥沃,物华天宝,素有“北国粮仓”“大豆之乡”的美誉。然而,令克山县更出名的是—这里是克山病的发现地和重病区。
, http://www.100md.com
    克山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地方性心肌病,临床可见心脏不同程度扩大、心律不齐和心电图改变等,严重的病人表现出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急重病人可发生猝死。该病因首发于黑龙江省克山县而被冠名“克山病”,其发病之快、死亡率之高令人心惊胆寒,在大范围暴发之时,往往一个冬天就会让一个家庭全部丧命,老百姓称之为“绝户病”。

    克山病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流行史。

    1907—1910年,克山病在今黑龙江省克山县、吉林省龙井县、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等地流行,其中以克山县病情最重。

    1918年冬天,克山县发生克山病第一次大流行,涌泉乡刘大贵屯死亡100多人,西建乡281屯青壮年妇女几乎无人幸存,村民争相逃命,村屯变为废墟。

    1935年11月,克山县发生克山病第三次大流行,有286人的张云圃屯(今西城镇光荣村)在一个冬天死亡73人,而仅11月和12月就死亡57人,发病患者在几个小时或一两天内即不治而亡。
, 百拇医药
    20世纪40年代,克山病再次肆虐东北。当时东北地区被日伪军控制,为保证日本移民的安全,日伪政权派出了日本医学团队专门调查研究这种“绝户病”,但始终没搞清楚病因,最后只得定义为烈性传染病。克山病就像一个瘟神笼罩在各个克山病地区,每当进入高发季节,一个个村屯接连变成“无人屯”“光棍村”,尸横遍野,土地荒芜,哀嚎不绝。

    克山病在我国呈地区性分布,主要在东北、西南地区的15个省和自治区的农村里流行。据2000年统计,国内有319个市(县、旗),约有1.2亿人受到克山病的威胁。从发病人群看,克山病在北方病区的患者以育龄妇女和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南方病区患者则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从非病区迁入病区的外来移民也有发病的情况,最短的在移居3个月后即发病,发病年龄最小的仅两个月。

    

发现克山病“克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克山病。1949年12月,原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就派出调查组专程赴克山县进行调研。1952年10月,黑龙江省卫生厅再派调查组赴克山县。
, 百拇医药
    1953年,克山病再次流行,这次疫情非常严重,不仅流行于东北地区,还蔓延到华北、西南地区,共计16个省,涉及人口达1.3亿。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四省高等医药院校均派人赴病区抢救病人,并进行调研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后来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于维汉教授。

    195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将防治克山病列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1959年,东北病区再度暴发克山病,中央卫生部抽调国内一流专家和医务人员赶赴病区。

    1960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領导小组成立,克山病成为重点防治对象。

    1964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吉林医科大学和西安医学院组建克山病研究室,从此我国有了克山病防治研究的专门机构。

    1968年,克山病在黑龙江省再度暴发流行。当时正在号召全国医务界向常年深入病区第一线抢救病人的于维汉教授学习。一线工作的实践和反复的研究分析,让于维汉把研究方向确定在了饮食上,提出了“克山病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他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希望营养学工作者能参与克山病的防治研究。恰在此时,国务院发布了国发(9)号文件批转的《关于加强防治克山病工作的意见》,中国医学科学院随即抽调科研和临床医务人员组建了“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在这支队伍中,有很多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营养学界的领军人物:葛可佑、陈孝曙、陈春明、陈君石……
, 百拇医药
    1968年冬天,“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首先来到发病情况最严重的黑龙江省北安县蹲点,在随后的几年间,蹲点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对病人进行调查访问,开展一系列实验工作,甚至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物。经过5年的辛勤努力,小分队终于取得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初步成果。

    为了获得更充分的数据,小分队移师陕西、四川。1977年9月,由陈春明、陈孝曙、葛可佑主持,在四川省西昌病区召开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观察总结交流会。会上,来自各学科领域的150多位专家、教授和专业人员一致认为,口服亚硒酸钠能降低急性和亚急性克山病新发,并有减少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效果,同时对人体无副作用。

    1979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克山病科研成果鉴定会上,口服亚硒酸钠的预防效果进一步被肯定,“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也因此在1980年荣获了全国科技大会奖。

    

“中国硒研究”引发国际关注



    硒元素的发现者是瑞典化学家雅各布·贝采利乌斯(Jacob Berzelius)。1817年,贝采利乌斯在用黄铁矿炼制硫酸的铅室底部观察到一种红色沉积物,其燃烧时所产生的臭气很像碲,但分析发现其内部并无碲成分,而是一种近似的新元素。由于碲的英文化学名称Tellurium中的“Tellur”含义为“地球”,衍生于古罗马神话中的“地球女神”一词,于是贝采利乌斯便以古希腊神话中含义为“月亮女神”的“Selene”作字头来命名他发现的这种新元素,称为Selenium,化学符号为Se,中文称之为“硒”。, 百拇医药(段梅红)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