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及临床意义(1)
第1页 |
参见附件(1699KB,3页)。
【摘要】 目的 检测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参数,研究脑梗死发病后不同时间段及不同梗死面积的血小板参数变化,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97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参数(主要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检测,按不同发病时间段分为<48 h内组(20例)、49 h~7 d组(33例)、7~14 d天组(11例),14 d后组(33例);按梗死面积不同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39例)、小面积梗死组(29例)、大面积梗死组(29例)。对各组与对照组间及各组之间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降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升高。发病48 h内Plt显著减少(P<0.01),7~14 d及>14 d逐渐恢复正常(P>0.05);发病48 h内MPV及PDW显著升高(P<0.01),49 h~7 d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但至14 d后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脑梗死面积越大,患者Plt越低(P<0.05),MPV、PDW越高(P<0.05)。结论 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患者中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脑梗死的预防及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 脑梗死;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3-0249-03 中图分类号:R 714.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0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认为血小板形态及功能变化是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1]。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血小血板参数变化的研究,探讨血小血板参数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全部病例均来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神经内科住院及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脑梗死患者97例,年龄50~83岁,平均年龄(65.05±11.12)岁;其中男61例,女36例;分别按照发病时间(48 h内、49 h~7 d、7~14 d、14d以上)及病灶大小分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9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