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10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964945
2型糖尿病患者吡格列酮治疗后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陈云亚
第1页

    参见附件(950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变化。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2例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及多因素干预的T2DM患者,根据是否加服吡格列酮分为常规治疗组(n=42)和吡格列酮组(n=40),治疗12周。结果 吡格列酮组的CRP及mAlb的下降程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T2DM,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IR),降低血糖,还能降低CRP及mAlb,有明显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减缓糖尿病肾病(DN)的进程,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管病;炎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32-02 中图分类号:R 587.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06

    近年的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CRP在DM中明显升高[1],它与其他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多,广泛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从而导致大血管及肾脏微血管的损伤,产生微量白蛋白尿。C反应蛋白(CRP)作为非特异性炎症的血清标志物之一,与胰岛素抵抗(IR)关系紧密,它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炎性反应过程,可预测糖尿病风险及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吡格列酮作为一种新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IR),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本文主要观察T2DM患者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炎性指标CRP及mAlb的变化,分析其与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内在联系。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内科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住院的T2DM患者82例,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与分型标准,无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感染、肿瘤、免疫性疾患, 根据是否加服吡格列酮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吡格列酮组。常规治疗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9±7)岁,病程78.6个月;吡格列酮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58±8)岁,病程79.5个月。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两组患者均通过控制饮食、运动治疗后联合服用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吡格列酮组加服吡格列酮 30 mg/d,早餐前30分钟服用,治疗3个月。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使用影响CRP及mAlb的药物。

    3.观测指标 ①测量身高、体重;测血压三次,取平均值;肾功能、血脂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②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CRP、mAlb,用HOMAIR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其中血清胰岛素(Ins)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RP采用免疫透射比能法,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芬兰Orion Diagnostica白蛋白免疫助浊法试剂盒)。

    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治疗前后结果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Studentt检验,HOMAIR值以自然对数转换值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常规治疗组除HbA1c显著下降 (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下降;吡格列酮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PG、HbA1c、CRP、mAlb均明显下降(P均<0.01),各项指标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HOMAIR也明显下降,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讨论

    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发病机理,IR贯穿于T2DM的始终,随着T2DM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血糖逐渐升高,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随之发生。T2DM不仅是糖代谢紊乱疾病,还是一种炎症免疫性疾病。炎症因子CRP及其氧化应激反应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氧化应激被认为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2]。

    近来研究发现,在众多反映低度炎症反应的生物因子中,CRP是临床上最常用、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与IR存在线性关系。炎症本身可以引起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炎性状态下脂肪组织分泌细胞因子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对肝脏合成CRP抑制作用减弱,导致CRP合成增加,CRP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慢性炎症反应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肾脏损伤,产生微量白蛋白尿,CRP与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肾病均有关[3],陈路燕等[4]的研究也揭示了慢性炎症与糖尿病肾病(DN)可能存在联系,在治疗DN时减轻炎症可能减缓DN的进程。

    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近年来研制的一类新型口服胰岛素增敏剂。它与其它类型口服降糖药物不同,除可降低外周组织以及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内抗氧化作用,对iNOS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ONOO的生成及其毒性作用[5],防止血管并发症;吡格列酮还能降低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提示具有肾脏保护作用[6]。本文观察结果显示,T2DM患者经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后,能显著降低血糖、CRP,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改善胰岛素抵抗。表明吡格列酮除能改善IR,降低血糖,还能降低血管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5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