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10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964918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谢雪芬,钟志生,吴 平,许亚春,汤成秀
第1页

    参见附件(899KB,2页)。

     【摘要】 目的 研究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

    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36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鼻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影,部分软组织块影中见密度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金属影,5例上颌窦内侧骨壁有部分压迫性吸收改变。结论 窦腔内结节状团块影及不规则钙化斑点是本病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以从鼻窦内阴影的密度改变等方面对霉菌性鼻窦炎进行鉴别。

    【关键词】 霉菌性鼻窦炎;CT诊断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79-02 中图分类号:R 765.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33

    霉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较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其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影像技术的进步及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其术前确诊率不断提高。2年多来,我们对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36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海安县人民医院和海安县中医院,近2年内霉菌性鼻窦炎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共3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年龄22~64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13年;均为单侧,左侧20例,右侧16例。临床表现为流脓涕、涕中血迹或回吸血涕16例,间隙性擤出或吸出豆渣样碎屑7例,头痛、面颊部痛9例,中鼻道脓性物15例,中鼻道息肉组织5例,中鼻道干酪样物3例,鼻中隔歪曲7例,上颌窦前壁压痛3例。

    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扫描,扫描部位从额窦到蝶窦,层厚3 mm,间隔2 mm,扫描时间为0.8 s,骨窗窗位300,窗宽1500,矩阵512×512。

    结果

    所有病例鼻窦CT均显示病变窦腔内有高密度阴影,在部分阴影中有密度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金属影(图1),其中5例伴有上颌窦内侧骨壁有部分压迫性吸收改变。病变局限于上颌窦31例,蝶窦2例,筛窦2例,上颌窦和筛窦1例。所有病例均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术中均发现病变窦腔内有干酪样团块,病理检查均与临床诊断一致。

    讨论

    目前,临床上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因其主要症状及局部表现与普通的鼻窦炎有相似之处,一般多予抗炎治疗,故效果欠佳。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T扫描在鼻窦检查中的应用,医技及临床医生对霉菌性鼻窦炎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研究逐渐重视,此病的术前诊断率明显提高。

    CT检查通常采用横断及冠状位扫描鼻窦,因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当有骨质破坏时可行高分辨CT检查,一般不需行增强CT检查。其CT影像表现为窦腔黏膜增厚,腔内形成软组织密度块影,伴有不规则钙化及窦壁骨质破坏征象,窦腔内结节状团块影及不规则钙化斑点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团块影为菌丝及代谢物,不规则钙化点为菌丝团块内真菌代谢产生的钙盐颗粒。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鼻腔鼻窦霉菌病变侵及的范围,发现窦壁及颅底骨质破坏以及是否向眶内或颅内侵犯。骨破坏一般被认为是与压迫坏死吸收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有关[1]。

    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除依靠其典型的CT影像表现外,还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当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时,应考虑患本病的可能:①涕中带少量血或有干酪样物,按一般鼻窦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②鼻腔或窦口有阻塞引流的因素存在,如鼻息肉、鼻中隔歪曲等;③鼻道见干酪样物;④鼻窦CT检查表现为单侧窦腔高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及特征性的点状或片状更高密度的金属影,少数病例有鼻窦骨质局部吸收改变。

    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首选手术[2],鼻内镜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手术后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与否对临床疗效无任何影响[3],彻底清除窦腔内的病变组织,保持窦腔的引流通畅是治愈此病的关键。

    总之,鼻窦腔内结节状团块影及不规则钙化斑点是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表现。目前鼻窦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霉菌性鼻窦炎最主要的检查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9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