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止血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886KB,2页)。
【关键词】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立止血;西咪替丁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88-02 中图分类号:R 722.15+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39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多种新生儿危重症的常见并发症,是机体应激状态下出现的,以胃肠黏膜溃疡、糜烂及出血为主要病变特点的儿科危重症,若不及时有效救治,可危及患儿生命。近年来,笔者在本病的治疗中,在治疗患儿原发病、纠正缺氧状态等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立止血及西咪替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64例,均为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病例诊断参照《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1]。64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中男20例,女12例,日龄1~3 d 22例,4~6 d 7例,>6 d 3例;足月儿22例,早产儿8例,过期产儿2例;原发疾病:新生儿窒息1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新生儿肺炎6例,败血症3例,颅内出血1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4例,日龄1~3 d 23例,4~6 d 5例,>6 d 4例;足月儿24例,早产儿6例,过期产儿2例;原发疾病:新生儿窒息1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新生儿肺炎5例,败血症3例,颅内出血2例。两组均有呕血症状,胃引流物及粪便隐血试验均为阳性。两组性别、日龄、原发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综合性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禁食、纠正缺氧、抗感染、碳酸氢钠液洗胃、静脉滴注维生素K1 5 mg/d,连续3 d,止血敏30 mg/kg,1次/d,连续3~5 d,严重症者及时输血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立止血及西咪替丁,立止血经胃管注入(立止血0.5 kU+生理盐水5 ml)及静脉注射0.5 kU,1次/d,连用1~3 d,西咪替丁4~8 mg/(kg•d)静脉注射,1次/d,连用3~5 d。
3.疗效判定标准 分3个层次,显效:指用药48 h内出血停止,胃引流液无新鲜血液或咖啡样液体,粪便隐血72 h内转阴;有效:指用药3 d内停止出血,胃引流液中血液或咖啡样液体逐渐减少,粪便隐血好转;无效:指用药3 d以上仍出血不止,胃引流液中仍有较多血液或咖啡样液体,粪便隐血持续阳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40,P<0.05),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优。见表1。
讨论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多种新生儿危重症的常见并发病。当患儿处于窒息或败血症等引发的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血液流量重新分布,胃肠道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流量逐渐减少,胃肠道黏膜因此缺血缺氧而损伤;同时应激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H+反向弥散,进一步加重胃肠黏膜损伤,最终导致胃肠黏膜溃疡、糜烂及出血等病理变化。立止血是从蛇毒中提取的具有止血功能的酶制剂,具有类似凝血酶和凝血激酶作用,能够促使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多种凝血因子及加速血栓形成,目前其在许多出血性疾病的防治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3]。由于凝血酶在胃肠道酸性环境(pH<5.0)易降解,因而在止血的同时加用胃酸分泌抑制剂对充分发挥立止血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西咪替丁为H2受体阻断剂,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阻止H+向胃黏膜反向弥散,从而保护胃黏膜[4]。
笔者于近年来在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实践中,采用包括原发病治疗、纠正缺氧、抗感染及静脉滴注维生素K1在内的综合性治疗(对照组)以及在此基础上加用立止血及西咪替丁(观察组)两种方法治疗本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而对照组为71.88%,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加用立止血及西咪替丁能明显提高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8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