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13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367292
新生儿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肖少芬 许雪娟
第1页

    参见附件。

     新生儿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肖少芬1,许雪娟2

    (1.广西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广西宾阳 530409;2.广西南宁市卫生学校, 广西宾阳 530409)

    【摘要】 目的 探讨提高新生儿血液标本采集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296例首次采集血液标本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8例,实验组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对照组经大隐静脉采集血标本,观察两组患儿一次穿刺即采集到所需血量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的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采血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血液标本采集取桡动脉穿刺采血法一次穿刺即可采集到所需血量,提高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避免因多次穿刺造成患儿痛苦,且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 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术;经大隐静脉采血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065-02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1.030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医院的新生儿科应运而生。由于患病新生儿体质弱,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因此临床上对住院新生儿的内环境稳定性监测,如新生儿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血常规检查等尤为重要。而临床上传统的血标本采集常规采用静脉采血,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次采血量不足而需多次穿刺或在针头内形成血栓现象导致针头阻塞,增加采血难度及护士工作量,且多次穿刺采血会给患儿带来痛苦,引起家长的不满,增加医患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难题,在2012年1月至3月期间,笔者采用经桡动脉采血术及经大隐静脉采血术,分别采集新生儿血液作送检标本共296例,并将两种采血方法作比较,发现前者操作简便,采血量充足,且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高,采血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2012年1月至3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新入院患儿首次采集的血液标本2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8例,实验组采用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男63例,女85例,平均年龄(6.81±3.23)d,基础疾病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91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7例,新生儿支气管炎29例,新生儿脐炎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对照组采用经大隐静脉采集血标本,男78例,女70例,平均年龄(7.01±3.40)d,基础疾病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3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26例,新生儿支气管炎21例,新生儿脐炎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所患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穿刺方法

    (1)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暴露手臂血管,操作者触摸桡动脉,以确定穿刺部位,带无菌手套,选用 6~7号头皮针,接2~5 ml注射器,抽血前检查针管是否漏气及破损。开始操作时让助手固定好前臂,在前臂上1/6处,用1%碘伏消毒液常规消毒皮肤,范围为5 cm,左手绷紧手臂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头,取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交叉处进针,进针角度为5°~10°角,穿刺中感觉有落空感时,见到有鲜红色的动脉血流出[1],再稍向前推进3~5 mm,留标本至所需血量,用棉签按压动脉穿刺处迅速拔针并压迫止血,血标本立即送往检验科。

    (2)经大隐静脉采集血标本操作方法:患儿取舒适体位,操作者备好注射器,连接头皮针,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常规皮肤消毒,按静脉穿刺法抽吸血液至所需血量,松开止血带,用棉签按压静脉穿刺处,迅速拔针,将血标本缓慢注入试管中,立即送检。

    (3)注意事项:因新生儿皮下组织浅薄,血管弹性差,不易固定,助手应适当夹紧患儿肢体,操作者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固定血管,否则易导致穿刺失败。在给患儿抽血时应防止针管内抽入气泡,血液注入试管时应缓慢,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操作完毕拔出针头后,要轻轻压迫穿刺部位5~10 min,以免发生局部血肿[2]。放松后仍需继续观察3 min,明确

    局部有无出血现象。

    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儿一次穿刺即采集到所需血量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的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讨 论 1.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的优点 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前臂肌群的肌纤维数量较少,肌肉发育未完善,因此覆盖在桡动脉的前臂肌群薄,桡动脉位置相对较表浅且平直,操作者易于触摸到搏动的动脉而便于穿刺定位。此外,新生儿静脉细小,血管壁薄,血流量小,压力低,容易导致在采血未完成前头皮针内的血液凝集导致栓塞,造成采血失败。与之相比,新生儿动脉具有管腔大,动脉管壁厚,血流量较大,动脉压力较高,血流速度较快,在采血过程中不容易发生由血凝现象所导致的针头堵塞,为一次足量采血成功奠定基础,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留取医学检查所需要的血量,从而保证一次采血成功,有效减轻由于采血失败而需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实验组中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为93.92%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①穿刺部位出现血肿:较为多见,因动脉血压较静脉血压高,动脉穿刺时,操作者拔出针头后因压迫不当或压迫时间过短引起血肿较静脉穿刺多见。建议尽可能选用小号针头,拔出针头后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10 min,注意按压力度及按压时间,保证既达到压迫止血目的,又不会因压迫力度过大引起血管闭塞。②穿刺部位的血管发生感染导致脉管炎:少见,因操作者不按无菌操作规范操作所致。操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减少感染的发生。③诱发溶血现象影响检查结果:两种穿刺方法均可发生,为抽吸前检查针管时未注意针管内残留空气或血液标本注入试管过快所致。建议在抽吸针管时要注意有无空气残留,抽取血液后,若试管内有泡沫则不能注入到试管内,血标本注入试管前应拔出头皮针,使血液沿试管壁缓慢流入,可防止发生溶血。

    本研究发现,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的方法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高于经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P<0.01),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与经静脉采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笔者认为,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能有效满足诊疗需要,为提高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建议首选经桡动脉采集血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1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