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2)
1.1 快速止血当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后,原本包裹在组织中的胶原蛋白暴露,激活机体内外凝血级联反应的发生。首先发生的是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的收缩,二者的发生可以大大减少血液的丢失;同时部分渗出的血液可在伤口处形成血块以填充伤口床,血块填充形成的伤口床可作为不同细胞因子迁移所需的临时基质。当血管收缩5至10分钟后,即从收缩状态转为扩张状态,血小板和白细胞都迁移到临时基质中[5],并激活补体级联反应,从而激活炎症细胞并杀死细菌[9]。在此阶段中,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会被激活释放到伤口中,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并协同参与调节不同细胞的活性,从而完成创面修复任务[10]。
1.2 炎症反应
皮肤受到损伤,使原本常驻皮肤细胞(例如角质形成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肥大细胞)暴露于危险信号,而这些危险信号会被特定的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通常机体中存在两大类识别模式:(1)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即由经历坏死的应激细胞释放的分子,例如细胞内的蛋白质、DNA和RNA;(2)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宿主中未发现的病原体特异性分子,例如细菌必需的多糖和多核苷酸[11]。
Toll-like受体(TLR)是目前研究中最明显的模式识别信号特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