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生活指南下旬刊》 > 2014年第3期
编号:12814495
“芙蓉姐姐”现象的社会文化学之独门见解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家庭生活指南下旬刊 2014年第3期
芙蓉姐姐心理和人性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传媒文化
     摘要:“芙蓉姐姐”何许人也?有何魅力?竟然让中国最年轻、最有知识的、最有前途的北大,清华的精英们对她如此关注。本文着重从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分析了芙蓉姐姐的蹿红的原因。

    关键词:芙蓉姐姐心理和人性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传媒文化

    首先声明本文题目不是指芙蓉姐姐的独门见解,而是我关于芙蓉姐姐及芙蓉现象的独门见解。“芙蓉姐姐”是当下网络上曾经最热门的词语:“芙蓉姐姐”辞职了、“芙蓉姐姐”打架了、“芙蓉姐姐”拍电影了……就连病毒都傍上了“芙蓉姐姐”。我用“芙蓉姐姐”作为关键词在google搜索一下,在0.13秒的时间内搜到2,040,000个结果, 而著名的“四川美院” 搜到175,000个结果。

    随着芙蓉姐姐名噪一时,网评如潮,多数人恶语相向,言辞无所不用其极,少数同情,赞同,追捧,还有人进行学术分析,满篇××主义,从北大、清华的BBS,到天涯博客网站,再到传统媒体的蜂拥跟,包括《三联生活周刊》、央视在内的严肃媒体也卷入了“芙蓉姐姐”热中,总之毋用置疑芙蓉成为关注的焦点。甚至汉语因她而丰富:人们把类似芙蓉这样的普通人通过网络一夜成名,受众人关注的现象叫做芙蓉现象。

    人们从各方面思考认识芙蓉姐姐及其现象:后现代文化,网络文化,大众传媒,心理学,社会学,审美,商业炒作……尤其是事发清华,北大附近,各专业的精英们写了很多精辟的文章发于网上,如《“芙蓉姐姐”,社会鄙俗文化的符号? 》,《心理学家: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有轻度自恋和臆想》,《教育学家:应该平和地看待“芙蓉”们》,《芙蓉姐姐与泛偶像时代的审美疲劳 》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