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1997年第1期
编号:11855996
失眠的恐惧
http://www.100md.com 1997年1月1日 《祝您健康》 1997年第1期
     新学年开始,班主任老师告诫同学们:重点中学里竞争是很激烈的,要想学习好,就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必须睡够8小时,否则,白天就无法好好学习。听了老师的话,小奚对自己的睡眠也就特别地注意。也就在当天晚上,宿舍里有人打呼噜,她怎么也睡不着,想起老师讲的话。她害怕得要命,闭着眼睛想让自己快点睡,脑子却越搞越清醒。一直到天明才“迷迷糊糊”睡了一会。第二天晚上。她决心要睡好,但一听到那“呼噜:呼噜”的打鼾声,又无法入睡,几乎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从此以后,她一到夜晚,就担心晚上睡不着,怕有人打鼾。而且,只要她一担心。结果就必定又是通宵难眠。一年多来,她饱尝了失眠之苦,扰得她苦恼、忧郁和焦虑不安,最后无法学习,不得不回家休学。

    在现实生活中,有小奚这种入睡困难失眠症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往往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因而尽量想让自己睡够,一旦有所变迁,便焦急不安。所以,他们的失眠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一到傍晚就担心、发愁。预感到要失眠,一上床便处在“又要睡不着了”的失眠恐怖状态,简直把夜晚的睡眠当成了无法战胜的恶魔。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预期性焦虑”。人在遇到身体不适、环境变化或精神刺激时,可因为躯体活动过多、心率增快、周围血管收缩加强及基础体温较高等原因,外周神经不断向中枢发放兴奋信息。使由睡眠诱导的休息受到干扰。这种干扰使人觉得睡眠不够充分,因而在次晚睡觉前只想“今晚要睡好”。结,果,这种兴奋性信息传到大脑,失眠更加严重。于是便有了入睡前的预期性焦虑。并与失眠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从此,虽然煞费苦心设法保持睡眠,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样一来,睡眠成了患者最关心的头等大事,便有了没完没了的失眠之苦。

    所以,治疗这种失眠的关键是消除预期性焦虑,打断其间的恶性循环。首先,失眠者必须明白,人的睡眠有一个自然过程,应该服从这个自然过程而不必去强迫自己立即入睡,否则,欲速则不达,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要改变自己对待睡眠的态度,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睡眠问题上。能睡多少,就睡多少,坦然处之,这样就能有助于克服焦虑情绪。其二,按时就寝和起床。不管昨晚睡得如何,第二天也不迟起、不提前上床,以建立合理的醒一睡节律,使自己的体内“生物钟”正常运行。其三,就寝前不饮浓茶,保持心情平静,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促眠药物等,均有助于诱导入眠,睡在床上频繁看钟表、计算时间、浮想联翩等则只会干扰睡眠。其四。平时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有助增强体质,调节大脑功能,也可分散对失眠的注意力。此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时间内服用小剂量抗焦虑药。如安定、阿普唑仑、舒乐安定等,以及谷维素、刺五加等帮助调节神经功能,有助于改善睡眠。

    总之,世间万物,顺其自然为上。睡着了是自然的。想醒也难得醒;睡不着也是自然的。欲睡更睡不了。所以,对待睡眠的正确态度是顺其自然,不要苛求自己多长时间入睡,每天一定要睡足多少小时等,一切由它击,就能打断预期性焦虑和失眠之间的恶性循环。免去失眠的煎熬。, 百拇医药(杨司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