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1854556
读《论语》 悟养生
http://www.100md.com 1999年11月1日 《祝您健康》 1999年第11期
     孔子享年73岁,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情。这有点像谜,但绝不是无解之谜。只要我们反复研读《论语》,其长寿秘诀还是可以昭显于世的。

    第一个秘诀在于他中庸的心态。中庸是孔子的政治理念,也涵盖着他的人生态度。他主张“过犹不及”,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分。孔子劝那些动辄忧愁的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胸怀宽广,小人经常忧愁)。除忧愁外,怨恨也是一种不良情绪,应该加以克服。孔子还说:“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有父母在,不能说自己年龄老了,要谈自己孝顺不孝顺,而不能议论父母是否慈爱,在家中父母前面,要始终是欢乐的样子,不能长吁短叹地发愁)。这种修养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或人际氛围,而且也十分有利于身体健康。孔子被围于蔡,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绝望,还和弟子开玩笑。他的政治主张处处碰壁,从未遇到赏识他的君王。但他仍自视甚高,敢于说出“如果让我理政,定能使政治清明”之类的“狂言”。从心态上来说,孔子当沉默时沉默,当张扬时张扬,做到了恰到好处。

    第二个秘诀在于他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与执着的事业心。孔子一生撰书教人、奔走呼号,所做之事,非常人所能承载。特别是60岁之后仍然活跃奋发,不减当年,几乎没享过一天清福。他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而且不断复习已学过的东西,不也是一种乐趣吗?)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生箴言。对于孔子来说,学习几乎是生活之第一要务,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听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可以)孔子是一个地地道道以学问为乐的人。我们姑且不论其学问的功过是非,单就“把生活引向快乐的轨道”这一点来说,就很符合长寿之道。

    孔子反对无所事亭、百无聊赖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人活着就该做些有益的事情。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样的人很难有所作为啊!)“做”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生命在“做”中才能升华。不喜欢“做”的人是很难长寿的。当然,做。也得讲究做法。做得得当,就有利于益寿延年。还是看一看孔子是怎样做的:“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以说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多说别人好话”与“多交朋友”,是一个人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人格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保证。能做到这一点,岂有不长寿之理?

    第三个秘诀在于他深谙养生之道。他对养生之道有过专门的论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馑而鍻,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粮食不嫌春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腐臭,鱼和肉臭烂了,不吃。食物交了颜色了不吃。气味难闻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没到规定时间,不吃。不按照正当方法宰割的肉,不吃。)可以说,除了受科学知识的局限,孔子不知粮食过细会损失维生素外,其余皆为养生的金石之言。两千多年前,对养生就能有如此鞭辟入里的认识,实属不易。孔子揭示的养生之真谛,值得每一个愿多享天年的人揣摩玩味,研究效法。

    (编辑 士 心), 百拇医药(王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