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文摘版》 > 201811
编号:13572359
一见如故从何而来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日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811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识林黛玉时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有时我们遇到一些人,也会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慨。这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可能源于你的幼年记忆。任何“一见如故”都需要一个刺激物,这种刺激物来源于潜意识铭刻,铭刻的内容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或童年经历有关。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小鸭子生下来后第一眼看到谁,就会把谁当成妈妈。人类也类似,那些发生在生命早期的事,尤其影响我们的喜好和看法,比如喜欢妈妈的酒窝,喜欢爸爸笑起来时鼻子会抖动等。这些记忆、偏好我们平时意识不到,而是藏在潜意识中。当有人触动了这些记忆,把现在与过去打通,我们就会产生“眼前分明外来客,心里却似旧时友”的感觉。

    另一种可能是这种熟悉的感觉源自“镜子中的自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人相处时,尤其是初识阶段,彼此之间的相似性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安全感。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三观,相似的人生经历等,都会让我们与对方产生更加亲密的联结,因而觉得这个人亲切又熟悉。

    能让人“一见如故”是一种社交技能,可迅速减少与他人间的陌生感。在人际交往中,为了增加彼此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相识前的了解对方,然后投其所好,交谈中多说一些与对方家乡有关的词汇、饮食、风俗等,拉近彼此的距离;若在无意中谈到相同的兴趣爱好,更易使对方产生似曾相识的好感。如果相互还不够了解,也可使用“回春术”,类似鹦鹉学舌,专注地倾听并适当重复对方常用的一些词汇,来与对方保持语言、思想的一致,這种相似性会潜移默化地让对方觉得你们很契合。

    (潘笑楠/文,摘自《生命时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