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
传说中,有一位仙人,他有一根神奇的手指,能够指水为油,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现实中,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老年大学的朱慧卿老师就有这样一双点石成金的巧手,麦秸秆、知了壳、废纸、可乐罐……这些旁人眼中的“垃圾”,经她的巧手一打造,全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不信?您跟我来瞧瞧!
一进入朱老师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掐丝珐琅景泰蓝花瓶,高度超过1.2米,制作精美,图案一面儿是和谐有余(鱼),一面儿是富贵平安,彩绘金粉,熠熠生辉,俨然镇宅之宝。
可转念一想,我不禁纳了闷,这么大的花瓶,得多大的炉子来烧它啊?见我围着花瓶绕圈儿,朱老师索性把瓶子拎起来给我瞧,原来,它居然是用报纸糊的!净重才24斤,效果却这么乱真,真是巧夺天工!怎么会想到用报纸做花瓶呢?
朱老师说:“那年一个朋友送给我很多糯米粉,时间长了,糯米粉长虫子了,我舍不得扔,就拿它做浆糊,糊出了这个花瓶。主体部分的马粪纸有一米多长,瓶颈和底座都是另外接起来的。外面全是报纸,把我家的旧报纸全都用光了!”
游目四望,朱老师的家简直是个艺术品陈列馆,各种各样的小葫芦,变成了酒壶、脸谱……染好色的棉花,经撕、拉、捻、搓,做出的猫咪、孔雀、各色花卉,有着逼真的油画效果。易拉罐经刻、压、窝、剪,变成了神骏的奔马、威武的团龙、飘逸的飞天……这真是在废墟中发现宝藏,将补丁修成花朵。
朱老师指给我看她最新的一幅作品——《清明上河图》,笑眯眯地问:“你能猜出是什么做的吗?”我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这正是《清明上河图》中最经典的一节,小桥、流水、青瓦、绿树、划船的、抬轿的、推车的、挑担的……不仅场景、人物高度还原,就连人物的细微表情、动作也清晰可见,真是绝了!看着那闪光的材质,初夏的金黄麦浪突然闪现在眼前,我大胆猜道:“是麦杆吗?”
“哈哈,你猜对了!麦秆先泡好,再剖开、刮平、晾干、染色,最后剪切、拼贴,一幅画就成了!”
在朱老师的宝贝里,有一套知了壳的作品《迎亲队伍》尤其引人注目:打头两个人放炮;后面跟两个人,仰着脸儿吹喇叭;新郎骑着白马、披着红缎乐颠颠跟在后面;再往后,两人抬着一顶花轿,轿顶和四角挂着金珠和流苏,里面当真坐着一个顶着红盖头的新娘;梳着粑粑头、鬓戴红花、手扬红手绢的媒婆老气横秋地跟在旁边……我不禁脱口而出:“怎么就这么活灵活现呢?”
朱老师说:“这个呀,我是花了心思的,你想,知了壳它是做不出表情来的,你只能在细微处下工夫。你看,抬元宝的两个人,腰特别弯,杠子我也特意弄弯一点——元宝重啊!后面抬嫁妆的,轻得多,杠子就是直的。东西太小,不把细节做到位,就显得粗糙。”
能够废物利用的人很多,可能够把废品变成艺术品的人少之又少。朱老师能够“点石成金”,原来秘诀就是这两个字:“细节”!在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的打磨中,作品的“神韵”慢慢凸显出来。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瑕,还愁不出精品吗?
欣赏朱老师更多作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老创客”微信公众号!如果您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请拨打电话0551-62607765! (王蕾)
现实中,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老年大学的朱慧卿老师就有这样一双点石成金的巧手,麦秸秆、知了壳、废纸、可乐罐……这些旁人眼中的“垃圾”,经她的巧手一打造,全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不信?您跟我来瞧瞧!
一进入朱老师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掐丝珐琅景泰蓝花瓶,高度超过1.2米,制作精美,图案一面儿是和谐有余(鱼),一面儿是富贵平安,彩绘金粉,熠熠生辉,俨然镇宅之宝。
可转念一想,我不禁纳了闷,这么大的花瓶,得多大的炉子来烧它啊?见我围着花瓶绕圈儿,朱老师索性把瓶子拎起来给我瞧,原来,它居然是用报纸糊的!净重才24斤,效果却这么乱真,真是巧夺天工!怎么会想到用报纸做花瓶呢?
朱老师说:“那年一个朋友送给我很多糯米粉,时间长了,糯米粉长虫子了,我舍不得扔,就拿它做浆糊,糊出了这个花瓶。主体部分的马粪纸有一米多长,瓶颈和底座都是另外接起来的。外面全是报纸,把我家的旧报纸全都用光了!”
游目四望,朱老师的家简直是个艺术品陈列馆,各种各样的小葫芦,变成了酒壶、脸谱……染好色的棉花,经撕、拉、捻、搓,做出的猫咪、孔雀、各色花卉,有着逼真的油画效果。易拉罐经刻、压、窝、剪,变成了神骏的奔马、威武的团龙、飘逸的飞天……这真是在废墟中发现宝藏,将补丁修成花朵。
朱老师指给我看她最新的一幅作品——《清明上河图》,笑眯眯地问:“你能猜出是什么做的吗?”我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这正是《清明上河图》中最经典的一节,小桥、流水、青瓦、绿树、划船的、抬轿的、推车的、挑担的……不仅场景、人物高度还原,就连人物的细微表情、动作也清晰可见,真是绝了!看着那闪光的材质,初夏的金黄麦浪突然闪现在眼前,我大胆猜道:“是麦杆吗?”
“哈哈,你猜对了!麦秆先泡好,再剖开、刮平、晾干、染色,最后剪切、拼贴,一幅画就成了!”
在朱老师的宝贝里,有一套知了壳的作品《迎亲队伍》尤其引人注目:打头两个人放炮;后面跟两个人,仰着脸儿吹喇叭;新郎骑着白马、披着红缎乐颠颠跟在后面;再往后,两人抬着一顶花轿,轿顶和四角挂着金珠和流苏,里面当真坐着一个顶着红盖头的新娘;梳着粑粑头、鬓戴红花、手扬红手绢的媒婆老气横秋地跟在旁边……我不禁脱口而出:“怎么就这么活灵活现呢?”
朱老师说:“这个呀,我是花了心思的,你想,知了壳它是做不出表情来的,你只能在细微处下工夫。你看,抬元宝的两个人,腰特别弯,杠子我也特意弄弯一点——元宝重啊!后面抬嫁妆的,轻得多,杠子就是直的。东西太小,不把细节做到位,就显得粗糙。”
能够废物利用的人很多,可能够把废品变成艺术品的人少之又少。朱老师能够“点石成金”,原来秘诀就是这两个字:“细节”!在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的打磨中,作品的“神韵”慢慢凸显出来。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瑕,还愁不出精品吗?
欣赏朱老师更多作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老创客”微信公众号!如果您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请拨打电话0551-62607765!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