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忧国忧民
他生于1840年,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开始。他死于1939年,此时神州大地正受日寇铁蹄蹂躏。临终,他只能说:“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他就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一
1852年,镇江到上海的一叶扁舟上,载着一个孤独的少年,他就是年仅12岁的马相伯。他在船上眺望远方,憧憬着未来。到上海后,他投入法国耶稣会的徐汇公学(今上海徐汇中学)学习。
马相伯天资聪慧,他刻苦学习18年,掌握了拉丁文、法文等7门外语,研究国学、西方哲学、神学和法学,以及数学、天文等学科。后来,他担任了徐汇公学的校长,讲授经史子集。1876年,中国遭受了巨大的饥荒(史称“丁戊奇荒”),马相伯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
当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处处鄙视、欺负国人,这给马相伯造成了巨大的刺激,他要寻求中国强盛的出路!
二
年近40的马相伯找到弟弟马建忠。马建忠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承担着清朝外交重任,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
经过弟弟介绍,马相伯认识了李鸿章,李鸿章希望通过发展中国的工业实现强国,这就是“洋务运动”。李鸿章重用马相伯,并聘任他为哲学教师。马相伯也随着李鸿章出使各国,翻译文件,筹备借款,为朝廷呕心沥血。
大清一时“回光返照”,但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让中华民族跌入谷底。“弱国无外交”,李鸿章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作为李鸿章的幕僚和外交使者,马相伯也背负着“卖国”的恶名。
恰逢马相伯的母亲病重,母亲却拒绝见他。母亲去世以后,怀着未能尽孝的愧疚和对时局的绝望,马相伯辞官回乡。
不久,马相伯的的弟弟马建忠也累死在办公桌上。“实业救国”无望,亲人离世而别,马相伯心灰意冷,他的“强国梦”破碎了。此时,他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他要毁家兴学,启发民智,教育救国。
三
1900年,已经60岁的马相伯把自己的全部家产——良田3000亩捐献给天主教会,条件是教会要创办“中西大学堂”。教会对于办学并不热心,马相伯心愿迟迟未遂,内心着急。
这期间,在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任教的蔡元培找到马相伯,要学拉丁文。拉丁文为欧洲各国语文之根本,若不通拉丁文,那就无从了解西洋。
马相伯说:“你已过中年,一个人学了没什么用,最好找些年轻人来。”
蔡元培派出24人学习,包括后来有名的黄炎培、胡敦复、邵力子、李叔同等。他们来马家不仅学习拉丁文,还学数学、法文。各省有志之士,不远千里前来求学。学生多了,马相伯又找到教会,教会这才腾出地方,让马相伯办学。
1903年3月1日,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院成立了,起名“震旦”,梵文的“中国”,寓意是“东方日出,前途无量”。马相伯亲任院长,他办学的思想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奉行“有教无类”原则。
1903年,一个青年因写“反诗”讥讽清政府,被通缉逃到上海,马相伯收留并保护了他,当时的中国,清政府不能搜查外国教会和租界。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于右任。他曾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他牢记马相伯对他的教诲:“不以空言抒愤,救国必先科学。”于右任后来作为民国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也把马相伯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了自己的办学实践之中。
后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与马相伯也不无关系。可见马老对中国教育影响之大。
可是,没多久马相伯的“震旦”就办不下去了。
四
马相伯在震旦学院,让学生自主管理,不要求学生早上做祈祷,晚上做祷告。这让法国教会很不高兴,因为外国人办教会学校的目的是,“使用从知识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 ,而控制中国的发展”。
教会对马相伯“本土化”教育很不满意,剥夺了马相伯的管理权,把他架到医院,无病而住院。学生哗然,摘下校牌,全体退学。清廷便联系法国巡捕房准备拘捕一些反清的学生。
于右任、邵力子等7名同学来到医院,跪下来,哭着说:“马院长,我们已经散学了,我们还要读书。”
老人顿时泪流满面,倾家荡产办学竟然落得如此下场,怎不痛心?最后他以保证学生安全为条件,把学校交给法国人,带着学生要另立新校。
1905年,在张謇、严复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这位白发苍苍的66岁老人,在吴淞建立了复旦公学,这就是今天的复旦大学。“复旦”寓意为重建“震旦”,振兴中国。
马相伯经常对学生说“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马相伯继续倡导“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影响至深,今天复旦的校歌还有这两句话。正是有了马相伯,复旦大学才能人才辈出。
可是马相伯为了办学,家破人亡。因为忙于办学,无暇家庭,妻子赌气带着长子回山东娘家,船出吴淞口时,不幸遇难,马相伯痛失妻子和长子。次子马君远在复旦公学当了美术教员,不久病亡,抛下才18岁的妻子和不满6个月的女儿。马相伯再无子嗣。
五
辛亥革命后,德高望重的马相伯被孙中山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他还代理过北京大学校长,担任过政府要职。
后来,于右任等学生见他生活清苦,捐出一万元,作为其孙女马玉章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但马相伯把一万元捐了出来,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女子学校——启明女中(現为上海第四中学),这个学校因杨绛先生而被人熟知。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91岁的马相伯一条腿已经不便,让人搀扶着,挥毫写字,写一副对联卖50元,写一个“寿”字卖30元,一直到写不动为止,共得10万元,全部捐给前线将士。
1937年11月,日寇攻陷上海,马相伯绕道去往昆明,在路经越南谅山时,因病留居。1939年,他在异国度过了百岁诞辰,民国政府及各地机关和团体都遥祝他百龄典礼。延安也致贺电,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他却说:“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于是把各方赠送的寿礼全部犒慰伤兵。
病重间,马相伯感慨:“自出生之日,我中华无日不在忧患中煎熬。”
有人去采访马相伯,他沉默许久,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突然泣不成声,说:“我只是一只狗啊,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11月4日,马相伯溘然长逝,客死他乡,举国哀悼。
百年老人的悲哀,百年复旦的辉煌,浓缩中国百年的曲折。如果马老地下得知今日中国之变化,必然能含笑九泉了。
摘自《世界华人周刊》, 百拇医药(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