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090025
虚虚实实食数趣(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6年第4期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一二三四五”则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数字。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联么?当然有!饮食与数字不但有关系,而且还非常有趣。

    《礼记·内则》记有周“八珍”。唐有“烧尾宴”,一释为“三烧尾”,其中有“五生盘”、“七返膏”、“八方寒食饼”、“二十四气馄饨”。唐还有“酒八仙”,系指嗜酒的贺知章、王、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唐人重酒,宋人重食。宋人在对菜点的命名上,大都结合了原料和烹法,比起唐人更体现出名副其实,如“三鲜粉”、“四色馒头”、“五软羹”、“七宝棋子”、“八焙鸡”。慈禧的早膳可称是很奢侈了,有碟菜六品、中碗菜四品、大碗菜“福寿万年”四品,还是没有离开数字。

    “数”在古人的世界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饮食,即使是很多认识、理论都有数字的参与,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数,会用数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地参与到我们的饮食生活之中。

    可大可小的“一”。“一”在不表示数量时,还有“满”、“全”、“独”的意义。在甲骨文、金文中,一则表示数目中最小的正整数,但未见“壹”字。《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为万事。”“壹,专壹也。”也就是说,“一”是指宇宙万物的原始状态,而“壹”是专一的意思,后来,“壹”与“一”逐渐通用。《史记·梁孝王世家》:“太后乃说,为帝加壹餐。”(说:悦,高兴。)“壹”这里已成为数词。再后来“壹”则成为数目字“一”的大写。有意思的是,有专家在文字考证中把篆文中的“壹”与“懿”联系在一起,认为字中有“壶”,有“欠”(人张口饮食之形)是“专欠则美”引申为“专一”之义的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05 字符